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 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供应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E.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3.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的分析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信仰与耻感文化
□王晓华
①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中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②
耻感文化缘何在这个曾以重视道德著称的国度走向衰落?可以从体制等众多角度考察这个问题,但我只想敞开一个事实:耻感文化的衰落与信仰缺失之间的关系。
③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这种环境中的羞耻感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的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则畏之以威。”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
④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在关汉卿的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竇娥虽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质疑和感慨,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湛湛蓝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青天果然使白练无血、三伏降雪、楚州干旱数年。显然,竇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有冤情者会通过天之裁决为自己申冤,犯过错者也由于因天命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情。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⑤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之所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由于复杂的因缘际会和力量博弈,传统的对天的信仰、从西方泊入的共产主义信仰、晚清以来开明知识分子培育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均被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此后,在众多国人参演的漫长生活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胜者、败者、羡慕者和嫉恨者,却绝少会发现知耻者和忏悔者。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环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孱弱。
⑥公正地说,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的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如何培育感受羞耻的能力仍然是个问题。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信仰指向精神的天空,因此,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09年第9期)
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中的“之”指代的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开头缺一句话,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设问句,以便承上启下。
3.作者在文章第③段与第④段提到天与天道,认为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你觉得这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呢?为什么?
4.下面对这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
B.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置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
C.不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就无法全面重建耻感文化。
D.信仰和敬畏的缺失,造成许多国人丧失了羞耻感。
5.本文除讲了许多缺失羞耻感的道理,还举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试从你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羞耻感”的认识。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1年1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材料二: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做到“八荣八耻”。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大英雄2011”之
错并不在人生游戏化
□王传涛
《北大英雄2011》是一款游戏。这会引起许多人对“大学娱乐化”“人生娱乐化”的担忧,骂声也会接踵而至,本来北大在教育体制、教育方式上的问题就已经很多,还不认真做事、忆苦思甜,反而给大学生们留下了“玩游戏”这个第一任务,这会不会给许多学子留下一个“游戏人生”北大初印象?另外还因为这个游戏光盘是夹在了录取通知书之中,很像在录取通知书中推销游戏光盘,这似乎又变成了一个关乎“绑架”与利润的严肃话题。
其实,就内容而言,《北大英雄2011》只是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北大校园的一款游戏。在立意设计上,是为了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北大的生活。虽然是游戏,但和大家玩的网游完全是两码事,至于对学生产生游戏导向,似乎有些言重了。另外,该游戏的制作人员是北大的研究生,这也可以作为一份学长帮助学弟学妹们熟悉生活的礼物。就效果而言,这种创新形式还因为其寓教于乐的性质更容易被新生们接受,即便是游戏,何乐而不为?
然而,《北大英雄2011》的题目却起得相当“唬人”。熟悉了解北大的校园生活之后,这些学生们怎样才能成为北大的英雄?“北大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参加社团、加入学生会等看似合情合理的活动,就是“北大英雄”的必经之路吗?北大之前的英雄有着怎样的精神?北大如何寻找渐渐减少的思想大师、国学大师?……显然,不把北大的精神、北大历史中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北大历史上众多学者的风骨告诉新生,新生们也仅仅会由新生变成老生、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而不可能成为“北大英雄”。
谁都想问一句,现在谁是“北大英雄”?是李彦宏,还是俞敏洪?是余杰还是孔庆东?……细细思量起来才发现,如今的“北大英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北大英雄”,真正的“北大英雄”应该代表北大的学术发展水平,比如季羡林、梁漱溟等国学大师;应该代表北大的思想觉悟,比如蔡元培、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应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比如胡适、辜鸿铭等学界前辈。遗憾的是,这款叫做《北大英雄2011》的游戏,仅仅告诉了学生食堂在哪、教室在哪、办公楼在哪、厕所在哪,而没有告诉他们大师在哪?
还有这样一个纠结的数据不得不提: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名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数据表明,在2001到2005年间中国科学家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中,七成都有海外华人学者的参与。我们发现,北大也好,清华也罢,他们的英雄之所以都不见了,原因是他们都成了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的英雄。
北大已然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失去英雄的问题,虽然不可能由一张附在录取通知书中的游戏光盘解决好。但这张游戏光盘,至少应该告诉北大新入学的学子们北大的精神与传统,如其不然,北大永远都进入不到所谓的“英雄时代”。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
1.北大推出《北大英雄2011》的目的是什么?
2.人们对《北大英雄2011》的批评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北大英雄”的标准有哪些?
4.“北大已然没有英雄”的原因有哪些?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穷人是社会的基础
□古 古
①穷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文化娱乐,他们的种种活动,造就了社会的庞大需求。穷人并不只是劳动力,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最终的消费者,穷人也是个大市场,也让资本家垂涎三尺。如果让所有穷人一夜之间在地球上消失,不仅不可能有经济的繁荣,就连地球也将变得荒芜。
②穷人是资源,很多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他们不仅是劳动力,是市场,还是安全保障。不仅是富人居住区里的保安,富人俱乐部的门卫,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包括富人),都是穷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卫着的。
③我们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心地生活,就凭这一点,富人以及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感谢穷人。
④穷人富人相辅相成,实际上国际社会是最能掌握这种法则的。所以才常常有富国减免穷国的债务,或者提供经济援助之类的事。同在一个星球上,必须和平共处。就像人类已经学会了保护自然,知道地球上如果没有了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们可不仅仅是寂寞的问题。
⑤穷人也是富人的生存环境,穷人也是一种宝贵资源。所以穷人接受富人的帮助,也不要太感恩戴德,你完全可以不卑不亢,坦然受之,那本来就是你应该得的!
⑥穷人的命是最不值钱的,虽然穷人创造的价值最高。一切现代人最离不开的资源:水、电、煤、气、石油、金属……所有这些的开发,都是由穷人来亲手实现,一切危险的工作几乎全由穷人承担。
⑦煤矿为什么频繁出事?因为煤炭涨价了,煤炭行业有暴利,暴利之下,矿主就会不择手段!那么为什么有暴利呢?还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旺盛造成的,经济要发展,大家要享受,都离不开能源,煤就紧缺了,就值钱了,矿主就发大财了。
⑧煤矿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还是有人要去当矿工?很简单,用一位死难矿工妻子的话来说,因为每月工资1000多元,觉得不错了。
⑨1000多元,不过是富人的一顿饭,一顿对他们来说根本上不了档次的饭,但却有那么多的穷人,不仅要在没有阳光的地下累死累活,还要为之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⑩富人住豪宅,开大马力汽车,无情地挥霍资源,穷人却要为他们的挥霍流血流汗。
{11}穷人就是穷人,他们的需求可怜得很,他们亲手开采出来的资源,自己又能享受多少呢?他们所要的,不过就是吃饱而已。孩子能上学,父母能看病,就很幸福了。
{12}善待穷人吧,穷人对我们是有恩的!
(选自《文苑》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解释文中的黑体词。
(1)垂涎三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卑不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说“地球上如果没有了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们可不仅仅是寂寞的问题”,你认为还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3.文章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穷人是社会的基础?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