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综合训练篇

2012-04-29 00:00:00孙俊强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8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叱咤风云的气象卫星

□庞之浩

①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和监视全球大气、地面和海洋状况。除气象应用外,气象卫星的遥感数据还广泛应用于海上船舶航行、捕鱼、自然灾害监测、冰情预报等众多非气象领域。

②自从1961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泰罗斯一号以来,气象监测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对减灾、环保等许多方面也很有帮助。它可以近实时地获得全球的天气变化状况,提供常规观测手段无法获取的大量宝贵信息,完全改变了过去两极地区、沙漠、森林和占地表70%的海洋是气象观测空白区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海洋水域和人烟稀少地区气象资料观测不足的难题。自从有了气象卫星,就再也没漏过一次台风预报。

③气象卫星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另一种是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每天可绕地球运行14圈,分辨率高,适于全球长期天气预报。静止气象卫星可对卫星下方40%的地球进行连续观测,最大特点是可对观测区域实施多时次的频繁观测,特别适合监测生命期较短而危害又大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适于地区性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两种卫星互相补充,基本可以做到对全球的连续监测。

④气象卫星是用其上的遥感器来探测地球大气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它所携带的各种气象遥感器能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回地面。然后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片,再经过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这些资料可供研究大气运动和为天气预报服务。

⑤目前主要使用的气象遥感器有成像仪和垂直探测器两类。前者选用的遥感光谱段都在大气窗区,用于透过大气层观测下面的云和地表状况;后者选用的光谱段则位于大气吸收带及其边缘,它利用大气在这些波段对光谱的吸收和放射与大气中某些组成成分的含量及温度有关的这种性质,通过对这些光谱段的观测,反推大气微量组成成分的含量及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⑥军用气象卫星与民用气象卫星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星上遥感器配置有所不同,而且分辨率更高、保密性更好。

(选自《太空探索》)

1.本文主要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阅读文章,了解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 )光与辐射——( )电信号——传回地面——( )制图——处理计算

4.气象卫星对气象观测方面有哪些重要意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吗?

□宣金生

植物的世界是寂静的,但是科学研究却发现,植物虽然没有动物那种发音器官,却也有自己的“语言”:有无声的,也有有声的,更有以类似无线电波的信号形式出现的。

农业昆虫学家研究发现,柳树的叶子遭受虫害时,就会改变吸收养分的种类,以求增强抵抗力,同时能够分泌出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刺激邻近未受虫害的柳树,通知它们做好准备,作出同样的应急措施。

更有趣的是植物生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植物在干旱缺水时,会从茎部和根部发出声音来。其声音来自木质部的振动。木质部有许多输送水分的导管,水分通过导管从根部往上输送。在通常的情况下,导管内充满水分,而当受旱缺水时,植物就尽力去吸取水分,木质部导管经受不住张力便破裂,裂口里形成的空气小泡,致使木质部导管壁振动,产生声音。

科学研究还证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发出一种类似无线电电波的信号。即当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时,有电子传递过程。人类如能接收这种“电讯信号”,并将它破译出来,就可以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一过程。人们不必涉足田间就可以知道农作物什么时候需要灌溉、施肥、治虫,以及什么时候成熟,可以收获。

最近,俄罗斯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首次破译出植物的“电讯信号”,听懂了植物的“语言”。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类“听懂”植物的“语言”,实现人类和植物的“对话”。到那时候,“农民不出门,能知田间事”,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选自《自然密码》2011年第1期)

1.文章标题有什么妙处?

2.植物的“语言”有哪几种形式?各举一例。

3.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1)植物虽然没有动物那种发音器官,却也有自己的“语言”。

(2)“农民不出门,能知田间事”。

4.研究植物的“语言”有什么实际意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浒苔,是福还是祸?

□姜 靖 张天骄

从今年6月底开始,青岛各大浴场开始受到浒苔的侵袭,海面上不时漂来厚厚的浒苔,厚度一度曾达到50厘米,很多游客被迫回到沙滩上。突然袭来的这阵“绿潮”,并不是第一次光临山东沿海地区。从2007年开始,今年已经是浒苔连续第5次大规模出现在这里。

(一)繁殖能力似赤潮?

在六月底到七月初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里,青岛海域的浒苔就增长了近两倍。如此惊人的覆盖面积和增长速度,难道是和赤潮一样,由于浒苔强大的繁殖再生能力?

据藻类专家邵魁双博士介绍,浒苔扩张跟赤潮并不相同,其主要过程在于自身的生长,而不是繁殖。

在山东沿海地区泛滥的浒苔,老家却在南方。在老家,浒苔其实主要是附着于长江入海口以北的紫菜养殖筏架上的绠绳生长,在附着的状态下,生长的速度有限,并不会过度生长。浒苔对于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很高,15℃~22℃对浒苔的生长最为适宜。4月中旬以后,附着状态的浒苔,被渔民剥落下来后扔在海中,海水适宜的温度助长了其迅猛的生长,并借着南风一路疯长到山东沿岸。此外,富营养化的海水会为浒苔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浒苔的生长速度,加剧其暴发的规模。当水温上升到24℃~25℃时,浒苔生长速度减慢进入繁殖期,而伴随繁殖而来的是比生长速度更快的腐烂。

(二)危害有多大?

在向北漂浮的过程中,浒苔会不断地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对于它所经过的区域,这反而是一个过滤、净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除了可能会对当地的旅游业、景观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处于生长期的浒苔对生态环境并没有产生太大危害。

不过,一旦生长中的浒苔所处的环境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浒苔就会由生长阶段转入繁殖阶段,藻体开始腐烂。大量堆积的浒苔腐烂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对海底生物生存构成威胁。而大面积、高密度覆盖在水面上的浒苔,腐烂后,将会改变近岸海水和沉积物环境,浒苔体内的氮、磷、碳等营养物质被分解释放,对近岸造成污染。如果浒苔被堆置于地面不顾或者简单深埋处理的话,土壤及地下水也难逃其害。如果浒苔进入近岸的海水养殖池塘内,会由于藻体腐烂,败坏养殖水质,对养殖造成危害。

(三)

浒苔不仅无毒,而且是可以食用的。在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把浒苔作为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的原料。如此海量的浒苔富含粗纤维,碳水化合物,以及碘和锌、铁等矿物质,让浒苔成为优质的肥料原材料。

目前国内也有数家企业尝试开发浒苔的生产价值,但并未真正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也没有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每年的浒苔都是在一两个月的短时间内集中暴发,从时间连续性上难以形成专门的产业化生产线。从经济效益出发,企业难以消化这样大数量的原材料。

(选自《科技日报》2011年7月22日)

1.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的“近”字有何作用。

在六月底到七月初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里,青岛海域的浒苔就增长了近两倍。

2.造成山东沿海地区浒苔泛滥成灾的原因有哪些?

3.仿照文章前两部分小标题的形式,给第三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4.分条列出文章标题中“福”与“祸”的具体内容。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鲜卑铁骑

①2011年初,中国大幅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稀土“大客户”日本叫苦不迭,多次联合美国,希望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能网开一面。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做“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加入一点即可“点石成金”,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多为军用,能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最大下潜深度更深达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极限深度仅800米。美军当时对前苏联核潜艇是“听”得见、打不着,只能“望艇兴叹”!

⑤不光在深海,空中也有稀土合金的身影。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在3000℃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的高温。

⑥强大的“陆战之王”坦克,也需要稀土科技的武装。美军M1坦克是全球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它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仪,在晴朗的白天能有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的含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使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只能被动挨打。夜间突袭的M1坦克成了当时伊拉克军队最大的梦魇。

⑦不过,美军这些装备再厉害,没有稀土,就无法制造。这些装备中的很多零件,是日本为美军生产的。中国控制稀土出口,会令美国为使用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失去的不仅是相当一部分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或许还有美国人的保护伞。在丧失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

(选自《特别文摘》2011年第8期)

1.把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改为一句话新闻。

2.文章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

4.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⑥段中黑体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6.把文章第②段中的“稀土到底为何物”做标题好吗?对照现在的标题,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