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提出建议

2012-04-29 00:00:00梁祝君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8期

考点阐释

中考各类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作品感受类试题已经屡见不鲜。从题型上看,提出建议类考题已成为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能力的热题。除了在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中占有一定比例外,有时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也会有此类题型出现。

从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试题类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题中都会有作品感受方面的联想迁移、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一些创新的、考查考生阅读能力与学习方法的题目会时有出现。

此类问题的提出,往往有比较强的综合性,要求考生或结合原文,或从作者的角度,或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建议,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回答问题的思路就必然有变化。如果考生不从问题的本身出发,就会导致答题时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这一类题的考查,往往更关注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考生如果解说不到位,不清晰,也会造成失分。所以,对待此类考题,考生不但要做到审题细致,答题时,也应该考虑周密,斟酌语言,这样,才能做到答题万无一失。

应对策略

一、复习策略。

1.仔细地、分文体地提炼现代文阅读中提出建议类的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分层递进。科学的复习思路是先进行单项的复习,再进行文体的、综合的复习。单项的复习就是从“通用的阅读能力”的角度,对阅读能力的基本点进行一个一个的复习,它们包括要点概括、内容解说、联想迁移、自由欣赏、发表见解等基本点。先将这几个基本点复习透,然后进行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小说阅读、寓言故事阅读和淡化文体阅读的复习。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自己具备快速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的敏锐感觉和能力。

3.训练语言。用准确的、高度概括的语言回答概括题。用准确的、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解释题。用准确的、层次分明的语言回答道理题。用准确的、生动简练的语言回答想象题。用准确的句式、规范的语言回答赏析题。

二、答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中的提出建议类考题,需要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同学们要联系的“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学习实际,或个人实际,或社会实际,或生活实际……无论是提出观点、体验方面的建议,还是对文中具体说明内容的建议,都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联系某方面的具体实际。总之,要应对这类试题,同学们既要有生活积累,又要观点突出、感受独特、善于出新,这样才能答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同学们做题时,首先可从略读、浏览的角度出发,重点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迅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就阅读的个性化而言,同学们还需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等思考清楚,重视多角度、有创意地概括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真题解析

一、(201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提出建议,事实上是对考生综合理解文章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考查。题目中明确说明要“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来提建议,考生就要从这个角度切入。结合材料及文章内容可知,目前的状况是人们传统节日意识薄弱,考生在答题时就要从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入手。答案示例: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学校可加大对传统节日等知识的传授力度。

二、(2011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塑料袋—20世纪人类

“最糟糕的发明”

①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说法,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④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⑤这些法律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选文有改动)

结合选文并联系现实,请你说说我们在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时候,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

解析:本题虽没有明确要求考生提出建议,但“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就是要求考生针对如何对待“最糟糕的发明”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考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结论:应该遏制最糟糕的发明带来的危害,只要从这个角度回答就是正确的。答案示例: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袋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使用塑料袋;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种花的斗争

□程 刚

埃塞俄比亚山区里有两种花,一种叫印答花,一种叫简安花。这两种花虽然生长在同一片区域里,但却是一对冤家。

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现象:印答花和简安花如果离得很近,简安花便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叶片枯黄,就像濒临死亡状态一样,许久开不出一朵花。而印答花则相反,它会快速生长,不久便在花顶尖开出一朵巨大的花儿,美丽无比。但可惜的是,印答花的美丽并不能持续多久,在许多清晨,当地人都能看到一朵巨大的印答花折断在地上,渐渐枯萎死去。而此后,简安花则开始恢复生机,然后开花。当地人迷信传言,这是简安花采用了特殊魔咒打败了印答花。尔后,它在神灵的保佑下,渐渐恢复过来并开出美丽的花。显然,这种迷信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一位大学植物学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后,解开了这个谜:一株印答花和一株简安花相距很近时,它们根部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生命之本。

印答花有着非常发达而敏感的根系,当它感觉简安花因为生长也在不断汲取水分时,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致使它无限制地生长自己的根部,疯狂摄取任何一点水分。因为水分全都被它吸了过来,简安花生长所需不足,因此一点一点枯黄。而此时的印答花,则因为水量充足而疯狂生长,可它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水分充足导致花开太大,再加上山区里晚风巨大,还有它那枝茎因为水分充足也变得十分嫩脆,摇摆几下后便承受不了而折断。失去了花儿的印答花对水分的需求自然变小,而此时,坚强十足的简安花则有了充足的水分,渐渐缓了过来,并快速开花结果。

印答花为了争水,最终害了自己,而简安花虽然遭遇了不公,却能坚强而韧性地活着。两种花争斗的结果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印答花的折断告诉我们,面对竞争,许多人会因为急切而产生扭曲心理,这样往往害了自己。简安花的最终开花则告诉我们,就算我们在竞争中遭遇再大不公,都要坚强地走下去,一定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

(选自《读者》2011年第22期)

请结合文章说说当一个人遇到竞争,遭受不公待遇时该怎么做。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梅 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zhí zhú,徘徊)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会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选自《梅苑作品选》)

许多无形的墙,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请你就如何“拆毁”这些无形的墙,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鲸鱼集体自杀之迷

□欧阳军

我们有时可以从电视里看到这样的场面:退潮后的海边浅滩上躺着鲸鱼的尸体,就像搁浅的船一样。没有谁在驱赶,也没有谁在捕捞,鲸鱼为什么会自取灭亡地离开大海呢?而鲸鱼大规模地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现象就更令人惊奇了。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曾经发生250条鲸鱼搁浅的悲剧。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自杀呢?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多认为是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

鲸鱼辨别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鲸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是极不相称的,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但是它们具有一种天赋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能够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即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根据这种超声的往返来准确判断自己与障碍物的距离,定位的误差一般很小。

对鲸鱼“自杀”现象的一种说法是:当鲸鱼靠近海边,向着有较大斜坡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往往误差很大,甚至完全接收不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从而丧生海滩。

动物学家们曾经在一群逆戟鲸的耳内发现了许多圆形昆虫。研究人员认为,耳内寄生虫可能是使一些鲸鱼搁浅的祸首,它们迫害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使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误入歧途。但是,有些鲸却并非如此,如一角鲸经常有不同的寄生虫,但这并未干扰其航行。

环境污染也曾被认为是造成鲸鱼搁浅的原因之一。科学家对鲸鱼进行解剖时发现,由于环境污染,绝大多数死鲸的气腔两面红肿病变,很可能是由于其定位系统发生病变,使它丧失了定向、定位的能力。由于鲸鱼是恋群动物,如果有一头鲸鱼冲进海滩而搁浅,那么其余的就会奋不顾身地跟上去,以致接二连三地搁浅,造成集体自杀的惨剧。

还有科学家认为鲸鱼集体自杀是由于水下爆炸、军舰发动机和声呐的噪音引起的。他们在分析了一系列的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后,发现了其中的巧合:几次发生鲸鱼自杀事件时,附近都有军事演习在进行。研究人员认为,军舰声呐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会使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这是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主要原因。

对鲸鱼的自杀之谜,有着如此种种的推测。科学家对鲸鱼的基本生物原理及其环境进行更多的研究后,会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目前来说,保护鲸鱼的人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搁浅的鲸鱼拖回大海,使它们继续自由自在地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7期)

由于人类捕杀、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原因,鲸鱼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减少。人类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用不了多久,鲸鱼将从海洋中消失。结合本文内容,请你就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鲸鱼提几点建议。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全球囊中羞涩的时候

□郑若麟

最近几年,“主权债务违约”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因为这很有可能涉及全球性的下一轮危机爆发的焦点。而且这一危机可能并不太遥远:法国预测机构认为,下一轮全球地缘政治的大危机,其核心就是主权国家债务违约。

对于“危机派”来说,希腊暴露的问题,更像是一棵“遮挡住森林的树”。“森林”,即很多可能同样存在着“希腊病”的欧美国家,其预算赤字和负债率均高达危险的程度。当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囊中羞涩的时候,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国家不会破产。”这句著名断语是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在20世纪70年代末所说的。他话音未落,80年代一批南美主权国家便相继宣布破产。幸好其规模对于华尔街来说尚不算太大,包括花旗在内的诸多大银行均与之擦肩而过。然而这次被指债务远远超过其收入和资产的主权国家名单却令人脊背发寒:葡萄牙、西班牙……随后可能是英国、美国。问题在于,企业资不抵债时便会破产,破产的结果就是企业消失,也就是企业会死亡。但国家却不会消失、死亡。那么当国家破产的时候,怎么办?

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曾陷入巨额债务困境,当时齐奥塞斯库决定如期归还高达90亿美元的国债。国家还债最直接的方法是大幅增税。齐奥塞斯库的做法使社会陷于极度贫困,最终导致了一场革命。今天几乎所有债务国家都不可能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收入,增加自己的还债能力。特别是在发达的民主国家,由于选举压力,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可能以增税方式来提高国家收入用于还债。同样也在选举压力下,通货膨胀、降低公众收入、紧缩开支等一系列手段也将遭到选民的绝对反对而很难被采用。希腊公众对政府的全面紧缩政策反应极为激烈,连日罢工并上街示威,就是一个证明。

目前民主国家普遍采取的方法,一是欺瞒公众,一味声称“危机已经过去”;二是继续大量举债,而将偿还债务的义务蓄意推给下一届政府,其后果就是经济增长乏力、通货紧缩、失业增长……

当然,如果经济从此强劲复苏、财政收入大大提高,是可能扭转这一危险前景的。事实上,目前除了希腊,其他有潜在债务违约可能的国家还都享有很高的信誉国家的评级。然而,仅以美国为例:过去6个月美国财政收入为3100亿美元,但支出却高达7800亿美元,债务问题在继续恶化而非好转!最悲观的专家估计,美国全部债务(国家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高达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5%。而1929年全球大危机时,美国国家债务也仅为250%……一旦危机真正爆发,就将出现一大批主权国家违约现象。

19世纪时,强国对失去支付债务能力的国家的方法,就是入侵、掠夺。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1876年入侵土耳其,美国1890年入侵委内瑞拉、1915年入侵海地都是例子。但今天不要说欠债的是军事强国,即使是弱国,使用军事手段也不再可能。那么如果主权国家无力偿还债务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令全球经济学家们头痛。

中国目前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之一。主权国家债务违约如出现在美国,就意味着中国的巨大损失。尽管今天还没有任何人对美国的偿还能力提出任何疑问,美国国债甚至还被追捧……但是,由于涉及的利益太过巨大,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

(选自《视野》2011年第15期,有删节)

文章最后说“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我们该怎么做?请你提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