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大切入点之八:丰富

2012-04-29 00:00:00何亚兵苏殿奇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14期

技法指津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中“丰富”的要求具体是指“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第二个方面主要是要求文章能熟练描写,写环境,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第三个方面要求文章能寓情于景,寓理于形,营造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深远意境。那么如何做到文章的丰富,改变内容贫乏、形象单调、意境浅薄的缺点呢?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选妙用,让内容更充实

在记叙文中,素材主要是指人物的言行举止或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在议论文中,素材主要是指能够正面或者反面论证该观点的名言名句、典型事例等。首先,考生要注意选用自己熟悉的素材,这才会“言之有物”,才会奠定文章丰富的基础。其次,考生特别需要在素材的鲜活、新颖上下工夫,尽量不要选用那些已经被写得烂熟了的人或事。否则,即使素材再多,也因为烂熟而使文章显得贫乏、单薄,没有可读性。再次,在运用素材时,要注意挖掘素材,使得素材在运用、分析的过程中,充实文章内容。应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挖掘素材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新的层次来使得素材有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充实文章内容。记叙文中,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合理剪裁、结构的巧妙安排来营造波澜,通过合理的取舍、剪裁,使文章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另外要合理设置叙述线索,从而使得文章更有层次感、立体感。议论文中,考生应该尽量根据写作需要占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论据素材,并加以提炼运用,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让论据更为丰富充实,论证更具说服力。

二、精描善画,让形象更丰满

要想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就要精于描写。首先,在写人叙事时,有些部分的描写不是重点,不需要深入细致地去描摹,但也不能不写,如交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部分,可采取粗笔勾勒的方式,渲染或者营造特定的氛围,以便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其次,在重点叙述的事件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上,需要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来丰富形象。描写要“细”,一方面是指在事件的细节上要选择能够反映事件进程的情节来集中刻画,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指在具体的描写上要注重神态、动作、周围环境、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及描摹等,即工笔细描。最后,在具体的描写中,要善于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描写的事件更加生动、有现场感,使描写的对象更加栩栩如生,语言也更加生动有文采。

三、写景抒情,让意境更深远

在文章中穿插写景,既可以起到缓和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涵的作用,又能借景物描写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甚至起到暗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在抒情性散文中,更是能通过写景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深远之境。首先,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准确全面地描绘出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其次,要善于描绘形象。可灵活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传达观察者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的心中之情,使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最后,要注意融景于叙事,寄真情实感;融议论于写景,寄心胸情怀。

误区警报

下面是作文丰富可能引发的写作误区,考生要注意避免:

1.材料丰富不等于一味贪多。作文材料的选用一定要有目的性,而不是将符合文题的材料统统拿来,全部用上,而是要加以比较、选择,从而遴选出最好、最新、最符合题旨的材料。在已经选好的材料里,要注意剔除其中的枝蔓,取其精华;一味贪多,只会导致文章变成“大杂烩”。

2.形象丰满不等于面面俱到。作文中刻画形象时,一般要求形象丰满,但这不代表要面面俱到。主要人物需写得详尽一点,次要人物则只需点上几笔即可。

3.意境深远不等于胡乱铺陈。景物描写必须与叙述的人或事的个性特点相统一,使它起烘托或配合的作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景物写得再具体,辞藻再华丽,最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景”需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和剪裁。

范文指引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我想寿星佬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

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可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9期,有删改)

借鉴技巧

本文主要抒写了作者对阅读的感觉。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作者认为“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接下来就不同角度与方向对阅读的感觉进行比拟。然而作者选用的比拟和比较的对象不是随机的,而是着意选择和阅读有着相近或相似的行为方式,从“吃”“睡”“搏斗”三个方向入手,比拟形象生动,读者的思维广度也随之大大拓展,从中得到阅读新的体悟与认识。这就告诉考生在写作中可以恰当运用横向思维来聚合材料,丰富文章内容。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运用横向思维聚合材料,进行作文构思,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条理分明。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文学可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敏感性,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丰富。而生活本身的趋势是越来越简单化,粗鄙化,趋利化。如果要成为一个富有想象力、感情细腻而丰富、内心敏感的人,往往就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失败者。

你同意上面的说法吗?请以“文学在今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仔细分析材料,我们便可得出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文学对提高个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趋利化,人们对文学不甚重视,甚至对文学的作用产生一种消极的认识。对此,考生一定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为了提高文学的社会价值就鄙视功利主义,也不能一味追求功利而贬低文学对人们的熏陶作用。其实这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一样:物质的丰富是精神追求的前提和基础,精神追求又能使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主次之分。考生在写作时,还应突出文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人心灵的影响。这个命题作文其实已经给考生限定了主题及范围,立意的方向也基本上明确了。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任意发挥,要注重从文学对生活以及人生的影响来构思作文。在作文中如果能够充分引用文学典故与名人名言,充实文章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佳作示例一

文学在今天

□董克嘉

当文字变成文学,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学演变史便开始了它的漫漫征程。人们在文学的引导下,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感情的真挚细腻。

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文学如一个包容万千的俱乐部。

在温暖的壁炉旁,你可以倾听桑提亚哥不屈的呐喊,可以审视欧也妮·葛朗台可悲的人生,可以聆听海燕搏击风暴的怒吼,亦可以感受堂吉诃德的可悲与荒唐。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文学赠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解读社会。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面对自然,人类恐怕真就是不堪一击的芦苇,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思想的武装,人类才拥有了值得敬畏的生命。当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伏尔泰用《百科全书》联合同道,用《哲学通讯》启迪大众,最终敲响了波旁王朝的丧钟;当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鲁迅早已弃医从文,誓用笔尖扎醒国人麻木的心灵。

文学是凝聚优秀思想的磁石,如先知一般传承着先人的智慧,教会后人怎样思索,怎样更加便捷地前行。

读《庄子》,我们能够感受心灵的自由,领悟豁达的生死观,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我们顿觉身上的责任千斤重,以一种敬畏的心态面对今后的路;读鲁迅的《呐喊自序》,我们懂得只有唤醒人们混沌、麻木的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希望,有前途……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繁荣的社会,虽然不再承受战争之痛,虽然不再有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恨,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物质生活,“大腹便便”地将文学弃之千里。当然,没有谁会在饥肠辘辘之时去吟咏圣人的豪言壮语,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文学。文学赋予我们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只能是一具空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四处游荡。

文学不是“高雅”的代名词,物质亦不是“庸俗”的象征。家给人足、华灯初上之时,手捧香茗,在幸福温饱中品味唐诗宋词的字字珠玑,岂不乐哉?《旧唐书》记载:“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只要把握好“度”,“物欲”就会与“精神”共融共通。

其实,在今天,文学更应成为我们迈入社会的桥梁,这才是文学的时代含意。我们既不应滥用文学附庸风雅、自命清高,也不应摒弃文学,一味地追名逐利、挥霍光阴。最重要的还是要将文学融入我们的物质生活,取得物质与精神的双赢。毕竟,文学源于生活!

点评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的佳作,主要亮点有三:

1.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作者在重点阐释了文学的作用之后,联系现实,辩证分析,得出“要将文学融入我们的物质生活,取得物质与精神的双赢”的论点。

2.用例简约,言简意赅。文章用了几个典型论据来论证文学对人们的熏陶作用,文句优美、简练,意蕴丰赡。

3.分析全面,条理清楚。作者先谈了文学对人们的影响,又谈了时下人们对文学的漠视,最后呼吁人们要做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可谓思路清晰,分析全面。

佳作示例二

文学在今天

□李森琳

艾米莉·狄金森曾将文学比做“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李大钊也曾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足见文学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文学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文学给人以美的启示,那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绝响,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佳人;文学给人以情感的寄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期盼,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文学,让我们拥有诗意的栖居之所,感悟真挚细腻的情感。

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各种鲜活的形象,反映着社会的各个层面,激起读者共鸣,让人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思索人生。孔子在《论语》里所说的“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道德规范;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所写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人们要居安思危;鲁迅笔下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使人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世人的无情,对当今社会多了一层思考。

然而,当今社会,生活趋于简单化、粗鄙化、趋利化。纵使文学有如此之功效,许多人还是在追名逐利中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君不见,好多富翁因“生活没意思”“精神太空虚了”绝尘而去,撒手人寰;君不见,好多青少年不学无术,却将目光坚定地投向“钱”途,因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锒铛入狱。这些都是很可悲的。试想,没有了高尚的精神,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又如何?

当然,物质的丰富是精神追求的前提。这一点毋庸置疑,饿着肚子,大谈文学是虚妄的。但在追求功利主义的路上千万别忘了接受文学的熏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物质、精神的双丰收,才能过上充实的生活。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坚守自己的高贵心灵,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那样,即使我们富有想象力,感情细腻而丰富,充满了文学细胞,也依然会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在任何环境中游刃有余,活出真我,活出价值!

点评

文章由艾米莉·狄金森、李大钊的名言肯定了文学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接着从两个方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再一次突出文学的价值,肯定了文学对人们的影响;继而,作者阐释了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呼吁人们“在追求功利主义的路上千万别忘了接受文学的熏陶”,条理清晰,论点明确,思辨性强,是一篇典范之作。

病文精评

文学在今天

提到文学家,许多人立马就会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穷酸学者形象。陶渊明弃官而去只得“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也带上了几分郁郁不平;曹雪芹更不必说,偌大家业败尽,一本《红楼梦》流传千古也改变不了他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这些流芳千古的大文豪,却为什么生前都是人生的失败者?(说法太绝对,人们脑海里出现的不一定都是“穷酸学者形象”。)

于是,有人说:文学太过浪漫,人生路上每一件细微小事都能让他们感兴伤怀;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它不管你多么伤感,多么悲愤。文学成就了文豪们的心灵,现实却一次次将它碾得粉碎。(突出了文学在现实面前力量的弱小。)

古时尚且如此,如今的现实的残酷更是变本加厉。人们的心灵被名利所填充,浓浓的铜臭味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良知的人闻到了却无法逃开,只好默默忍受,最终在无奈中迷失了良知;有道德的人觉察到了却无法反抗,最终在绝望中忘却了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意识到了却无法改变,最终在痛苦中放弃了正义。于是,这个世界就愈加肮脏,愈加混乱,也越来越让人痛心疾首。(本段语言优美,但毛病有两处:1.情感太激愤,对现实的描写有些夸张。2.只谈了现实的残酷,而没有提到文学的力量,有偏题之嫌。)

于是,文学家们出场了。

文学赋予了他们敏感细腻的心灵,更赠予了他们一柄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宝剑,那就是文字。于是人们看到,在每一个腐朽的社会中,即使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都有那么一群人站在麻木的人们面前大声疾呼,用文字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用怒喝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这里偏离了题意,谈的是文学家而不是文学,也没有突出文学的作用。)

不是为了自我的私利,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们为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他们疾呼奔走,他们奋勇抗争,他们一直努力到最后一刻!无论哪朝哪代,有这种人都是家国之幸,民族之幸,天下苍生之幸!(只突出了文学家的责任意识,而没有突出文学的作用。)

清代有魏源书就《海国图志》睁眼看天下,大呼“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近代有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笔为刃树中华英魂;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墨书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今天,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高登一呼,痛心疾首,用文学赋予他们的细腻和敏感与黑暗的现实对抗,前赴后继,永不言败。(所举事例不能体现“今天”的现实状况,有偏题之嫌。)

也许他们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许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人生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上,在思想中,他们是永远的王者。

升格建议

本文最大的毛病是偏题和议论空泛。作者用较多笔墨去谈现实的残酷,而涉及文学的文字较少,此偏题一也;文题要求写“文学在今天”,应该谈文学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而作者谈的更多的是文学家的表现,此偏题二也。除此之外,本文论述单薄,缺少真实、有力的材料支撑观点,议论空泛,抒情失当。考生修改时,一定要注意扣紧题意,突出文学在今天的意义和影响等。

升格佳作

文学在今天

□贺 丹

提到文学,许多人的眼前恐怕立刻会出现一个个文学家的形象:陶渊明弃官而去,“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骑白鹿访名山,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竹杖芒鞋轻胜马;曹雪芹一本《红楼梦》,流尽半生辛酸泪……

有人说,文学太过浪漫,让每个文学家为人生路上每一件细微小事而感兴伤怀,并持续影响着今天的人们。然而就是这种浪漫,成就了文学的伟大。它让今天某些人们那被名利所污染的心灵逐渐纯洁起来。虽然有人质疑文学在今天能拯救几个人的心灵,如今有谁会像古人那样即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要临清流而赋诗?甚至有悲观主义者认为浓浓的铜臭味已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良知的人闻到了却无力逃开,只好默默忍受,最终在无奈中迷失了良知;有道德的人觉察到了却无法反抗,最终在绝望中忘却了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意识到了却无法改变,最终在痛苦中放弃了正义。区区文学又有何能力改变这一切?

而乐观主义者则认为绝非如此,文学赋予了人们敏感细腻的心灵,更赠予了人们一把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宝剑。面对美丽的事物,人们感动落泪;面对丑恶的现象,人们摒弃厌恶。清代有魏源书就《海国图志》睁眼看天下,大呼“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近代有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文字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用怒喝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用笔墨书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而今天,有张晓风的“日子是美丽辉亮的,我爱的是日子的本身;如果日子是黯淡难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么完好的健康承受这一切”;有席慕蓉的“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世界曾经失去声响,如今有你们陪我唱歌”;有毕淑敏的“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有史铁生的“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这些文字直指人们的内心,涤荡人们的灵魂。

文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功用。在精神上,在思想上,文学是永远的王者,是我们永远的救赎。文学的伟大让今天这么多心怀文学之梦的人,不为自我的私利,只为将文学的美丽与感动带给每一个被沉重的世俗湮没的心灵。

无论哪朝哪代,有真正的文学存在,都是家国之幸,民族之幸,天下苍生之幸!

升格小结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谈文学在今天的作用和影响,突出了文学在今天的意义,扣紧题意作文。文章开篇引用了大家熟知的人物,并对其进行了整合,让人初窥文学家的形象。作者重点对文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说,引用了许多有力的素材,让文章说服力更强。修改后,本文恰当点题,内容丰富,是一篇优秀之作。

实战演练

1.请以“难忘那些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补写出横线中的空白部分;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在审题构思时,考生需要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难忘”“那些”。首先,“难忘”是说明这件事是有记忆价值的,为什么难忘?难忘在何处?这是表述的重点。凡是难忘的事情都有一个共性,要么是因之有所收获,要么是因之得到某种教训。考生在具体行文时,要突出这难忘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得与失”。其次,“那些”作为一个限制性的修饰语,它要求其修饰的内容是一个集体,至少在数量上要大于等于三。这就要求考生在具体作文时,既要集中笔墨来突出“难忘”,又要写出“那些”,而不是“那个”。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这样会感到更幸福。

弗兰克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里面提到住房,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面积呢?这主要取决于邻居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那他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

曼肯说,最好的例子应该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曼肯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几则材料都讲到幸福与财富、金钱即物质之间的关系,而且侧重说明的是“幸福的相对性”,所以这则材料作文主要阐释了两个问题:1.幸福是什么?2.幸福是相对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把握好这两个角度来写,不可只写其一。但是对于主次关系,考生可以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