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十大切入点之七:深刻

2012-04-29 00:00:00胡俊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14期

技法指津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其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

其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考生在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

其三,“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或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方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

具体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作文达到“深刻”的要求:

一、如何使作文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1.掌握一些方法。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形成“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2.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要注意吸收消化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得时时留意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证分析。这样,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运用这些理论武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文体不同,把握本质的方法也不同。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议论文首先要有正确、科学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要有周密的论证。再次议论还要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

二、如何使作文做到“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1.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考生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进行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的,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的,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2.因果地位是相互转换的,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可能是原因。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这些现象。

3.运用反推,假设论证。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三、如何使作文做到“观点具有启发性”

1.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2.观点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读者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启发性的。这就要求考生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性,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

4.观点要能预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广阔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误区警报

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由于受时间这一因素的限制,以及抱着一种求稳的心态,考场作文往往无法写出新意,甚至出现只单纯追求形式的华美,使文章的内容流于表面化的现象。考生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1.就现象而谈现象,没能有效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只看到事物的结果,而没能很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范文指引

□张晓风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啰唆。

“哎呀,原来你看出来了,玉石这种东西有斑点就差了。这串项链如果没有瑕疵,哇,那价钱就不得了啦!”

我取了项链,尽快走开。有些话,我只愿意在无人处小心地、断断续续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给自己听:对于这串有斑点的玛瑙,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它的斑痕如此清清楚楚。

然而会买这样一串项链是出于一个女子小小的侠气吧,凭什么要说有斑点的东西不好?水晶里不是有一种叫“发晶”的种类吗?虎有纹,豹有斑,有谁嫌弃过它的皮毛不够纯色?

就算退一步说,把这斑纹算做瑕疵,此间能把瑕疵如此坦然相呈的人也不多吧?凡是可以坦然相见的缺点就不该算缺点。纯粹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只可供膜拜。但站在一个女人的观点来看,男人和孩子之所以可爱,正是由于他们那些一清二楚的无所掩饰的小缺点吧?就连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接纳和纵容,不也是看准了自己的种种小毛病而一笑置之吗?

所有的无瑕是一样的——因为全是百分之百的纯洁透明,但瑕疵斑点却面目各自不同。有的斑痕像藓苔数点,有的是海岸逶迤,有的是孤云独走,更有的是铁索横江,玩味起来,反而令人欣然心喜。想起平生好友,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知道一两件对方的糗事,没有一两件可笑可嘲可詈可骂之事彼此打趣,友谊恐怕也会变得空洞吧?

有时独坐细味“瑕”字,也觉悠然意远,瑕字左边是玉字,是先有玉才有瑕的啊!正如先有美人而后才有“美人痣”,先有英雄而后有悲剧英雄的性格缺陷。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独存的缺憾岂有美丽可言?天残地缺,是因为天地都如此美好,才容得修地补天的改造的涂痕。一个“坏孩子”之所以可爱,不也正因为他在撒娇撒赖蛮不讲理之处有属于一个孩童近乎神明的纯洁吗?

瑕的右边是“叚”,有赤红色的意思;瑕的解释是“玉小赤”。我喜欢瑕字的声音,自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响亮。

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的人生里,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

(选自《玉想》,有删改)

借鉴技巧

这篇文章言他人所未言,非常深刻。作者通过一串有瑕疵的玛瑙项链,悟出了一个为常人忽视的生活真谛,那就是: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文章开篇作者明知商家的玛瑙有瑕仍坚持买下它,这是为什么呢?接着作者从容地为我们解疑。先是通过“水晶”、男人和孩子的小缺点及对自身缺点的接纳,揭示出一个道理“纯粹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即现实生活中完美是难以找到的。然后以玩味玉石的瑕疵及朋友之间互知对方的“糗事”,阐明一个哲理:瑕疵斑点面目各自不同,“玩味起来,反而令人欣然心喜”。最后,作者细味一个“瑕”字,联想到“美人痣”及“悲剧英雄的性格缺陷”等,得出“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独存的缺憾岂有美丽可言”的结论。随着文意的层层拓展推进,作者水到渠成地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完美是难以冀求的。”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文章思想含蓄深邃,耐人深思,启迪人心;语言朴实自然,而又珠圆玉润,值得读者细细咀嚼品味。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山魁夷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它洗涤着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因为日常生活的琐碎繁杂才掩蔽了它的环珮妙音,遮挡了它的晶莹碧透。

但世上没有永远的侥幸让你沾沾自喜,也没有永恒的不幸让你痛不欲生。生活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枯叶飘零、缠藤老树、泥沙俱下的日子,萧瑟中,沿着生命的脉络,找寻心灵的栖居之地。凝露成溪、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汇集心中的清泉,涤荡俗世的尘埃。但愿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心中的那股泉水,为春天献一丝新绿,为夏天献出一片绿荫,为秋天渲染一片金黄,为冬天献出一片纯洁。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只要抓住“心灵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或“心中的清泉”等关键词即可。关于“心灵”的话题,是个老话题。考生就此立意写作,往往难以拓展,多停留在人云亦云的主题或浅层次的观点上。因此,能否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入手,经过引申,发掘其精神实质,从而提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或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作文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写作本题,考生可参考以下立意方向:1.抓住思维自由的特点,释放心灵的空间。2.让我们的心灵充盈一汪清泉等。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抓住某一个方面来立意;立意确定后,再确定文体。如写记叙文,行文中应该通过适当的议论来提升文章的主题内涵,并适当运用辩证的方法论来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深度。

佳作示例一

思维超脱空间

□谢峰伟

一室的空间,虽然狭小,无法与大楼、操场、森林相提并论,但它也可以无比广阔。当它装着人们无尽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一片发散思维的空间时,它即便再小,也能够让人在其间翱翔。

囿于一室,往往从表面看上去那么封闭、束缚人心。也许那狭隘的空间总是冷冰冰的,狰狞着张开血盆大口欲将你吃掉,但多数时候,人,这棵会思想的芦苇,总能挣脱,并用思维将这小小空间拓展至无限。

康德的一生,别说离开他所居住的故乡,即使是离开居室,也只是为了散心。一天到晚,康德都待于住所,旁人看来大抵是无聊抑郁的,但他却不这么认为。纵然居室再小,思维也难被束缚,他发散的思维深入了宇宙深处,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各种宗教对人的束缚,便有了那句“人非工具”的名言,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一室,终不宥于一室。

思维所迸发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有限的空间,挡不住思维的不断拓展。季羡林老先生留学德国期间,整日待在一个小居室中钻研学问,学成回国也仍旧是在一间小书房潜心问学。房子四周是高高的书架,满是宗教、文学、美学之类的书籍,其涉猎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但他绝不是浅尝辄止,“国学大师”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思维,早已超脱了一室的空间,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难怪有人说,季老的成就,前后五百年都难得有人超越。一室的空间,却不仅一室。居里夫人长期在实验室,造就了镭的“出生”;爱迪生大半生“潜水”在实验室,成就了几千项发明……一室的空间,总因为一室的狭小,而使人有摆脱的欲望,不甘受困。而只有将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宇宙拓展,才能拥有真正广阔的天地。

我也常独处一室潜心于书法。墨水沉醉了我的心,让我飘飘欲仙般超脱了居室。我游走于欧阳修的法度、王羲之的矫健、张旭的狂妄,恍惚中如同走进了一个无限的世界。毕竟,只有在思维的空间中,才有认清过去、正视当下、透视未来的能力。而我,仅是一棵芦苇,虽然能够走进,却尚无法在这广阔的空间中遨游。

一室的空间,本来就不是你所见的那般大小;不同的人看它,其空间大小也不同。一室,可能就是一室;一室,给每个人的又不止一室。

点评

本文能抓住思维的特点,展示人类思想的魅力。观点“一室的空间,本来就不是你所见的那般大小;不同的人看它,其空间大小也不同。一室,可能就是一室;一室,给每个人的又不止一室”,颇有哲理。作者对引用的康德、季羡林等材料均有独到的理解,颇具深度。

佳作示例二

生命的空间

□刘 玥

千百年前,那位骑青牛出函谷关的老子说“洼则盈”,一语道出了空间的含义。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容器的体积也就是生命的空间。不同的人对生命空间的不同解读,造就了各自异彩纷呈的人生。

生命空间的容量是有限的,因而人们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为自己人生的天平增添砝码。有的人容纳的是金钱和名誉,他们汲汲于富贵,被囚困在利欲的牢笼里无法脱身。有的人容纳的是爱心,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也许他们做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们却赢得了生前身后名。白礼芳老人甘于清贫,用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丛飞,用自己的歌声回报社会,为人间献上点点温暖。有的人容纳的是科学,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一心专注于科学事业;爱因斯坦坚信,一个公式远比一切繁琐的事更为重要,故而他们成为了科学史上永远的丰碑。

生命的空间并不是越满越好,要看所容纳的物品意义的大小。当然,生命的空间也不排斥后悔和遗憾,允许多一些空余与留白。易经的最后一卦称为“未济”,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大满的人生反而不是理想的人生,如同中国画,只有留白,才更能体现出个中韵味;而一局棋也只有留空,才能下得风生水起,下满了,棋局也就死了。

生命的空间是可以拓展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前进路上的所有阻力,抵达生命的巅峰。童第周坚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在无数次实验后,他将蛙的卵细胞膜移除,震惊了整个生物界;徐悲鸿的油画独树一帜,中西结合,在画展上打败了嘲笑他的外国学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当生命的空间不能扩展时,我们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舞出人生的精彩。邰丽华于无声处绽放生命最本质的美,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海伦·凯勒在黑暗中找到了生命的光明……

生命的空间,奇特而又神秘,有待我们仔细地品读。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生命的空间添砖加瓦,涂抹色彩,创造精彩的人生!

点评

本文从“生命的空间”这一角度,以“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生命的空间添砖加瓦,涂抹色彩,创造精彩的人生”立意作文。这样的立意言他人所未言,观点深刻。另外,文章的材料充实,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较强。

病文精评

心有清泉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叮咚”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的泉水以及观泉、听泉的人的身影,还有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此段虽文采斐然,却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对“泉”意象的分析有点脱节,词不达意)只要你心中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心中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运用类比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开头所引用的诗句,用在此处不妥。)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汪清泉。心泉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断地奔流着,阅尽生死荣枯,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颓废沉沦?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忘我地创造。

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为人类留下了一汪汪可贵的精神清泉。老子字字珠玑的《道德经》,庄子瑰丽奇伟的《逍遥游》,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记》,还有罗曼·罗兰的诗歌、卢梭的《忏悔录》、莫扎特的《安魂曲》……这些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以文明与尊严。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耶稣,比如释迦牟尼……(此段选用了大量事例进行论证,排比句式的论证显得整饬而统一,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段后半部分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人的素材,没有说理,削弱了文章的论证力量,缺乏感染力。)

人的一生,可以如同天空,任云卷云舒;人的一生,也可以是海洋,任潮起潮落。然而我们有时候更感慨人生是立交桥,有太多的车来车往,我们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于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越来越紧张,以致健康丧失,心灵蒙尘。而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该如何摆脱心灵的羁绊,清扫心灵的尘埃?(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游离了主题,缺少事实论据作为依托。空泛的议论和抒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名句引用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增添了文采)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欲望并不是万恶之源,作者的观点有点偏激。)

升格建议

文章选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精心构思成文。但可惜的是:第一,材料不够丰富。对于“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这一观点,作者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名人成就,缺少具体材料的论证,从而影响了文章表达的深刻性。第二,空发议论和抒情。文中“有时候更感慨人生是立交桥……我们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等抒情和议论句段与文章内容并无内在的联系,纯属多余。考生修改时,可从以上两方面入手。

升格佳作

心有清泉

□汪炳炎

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不意味着扼杀成功。生活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心中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心中有一股流动的清泉,就会拥有一份开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泉”是古诗文中极富意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的清泉。每次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会惊诧于山间雨后的那种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宁静的景致。而正是心有清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如同庄子,他活得率性,反对人为的束缚。在保全生命的自由,在保全真、善、美的过程中,他竭尽了全部的心力。他曾身着粗布补丁衣服,脚穿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么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

和庄子一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面对挫折和困难一直保持真诚、善良、积极心态的人,还有千年之后的莫扎特。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会不由得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尽管日子过得相当窘迫,但莫扎特的音乐依然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没有被现实污染。他的音乐平易近人,“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如清泉般简单、诗意、悠然的生活,恐怕是我们现代人最梦寐以求的。有人说:“必出世者,方能入也。”所谓“出世”,便是一种看透世间表象的智慧。但人世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然而只要我们心中始终有一股清泉,生活就不会干枯无味,再难的路也能走,再高的山也敢爬。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冗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摆脱生命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

升格小结

这篇升格后的作文,立意深,构思巧,语言精练。文章在选材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引用了真实而典型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使之成为作文的“入味之药”,既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形成一种雄健奔放、汹涌澎湃的雄辩气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时间的流逝中,很多事物都会消逝,而于丹说:“道不远人。”千年前的贤哲,或国亡不食新朝之粟,或心如磁石永指南方。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操守,矢志不渝。而后人永远在他们的烛照中,感受到道德的芳香,明德惟馨。

根据上面的文字,以“明德惟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材料的核心是“贤哲”与“道德”,“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操守”“后人永远在他们的烛照中,感受到道德的芳香”,而这些为考生打开思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考生可以就为人处世作文,提出坚持正义、是非分明、富有爱心的观点;可以就从商作文,提倡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观点;可以就从医作文,可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等原则。另外,考生写作时还应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可以运用具有高尚道德的贤哲故事作为素材,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选择体会与感悟最深的事件来写。可以从正面切入,论述为什么要讲道德;也可以从反面切入,论述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恶果。如果能够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文章会更加深刻。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所以注定有一些东西会远离我们而去;当今时代泥沙倶下,当今社会鱼龙混杂,所以我们注定要远离一些东西。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远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写作本文题,考生在立意时角度要注意新颖别致,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材料提供了两个最基本的立意角度。“当今时代泥沙俱下,当今社会鱼龙混杂”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要离它们远远的,因为它们是不好的、有害的,比如毒品。但如果以“远离毒品”为立意点进行写作,文章很难写得深刻。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所以注定有一些东西会远离我们而去”本身就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惋惜之意,那就是有些东西的远离是令人心痛的,而这些东西是我们本应该继承并发扬的。如果能抓住这个内容来写,立意的角度就令人耳目一新,文章自然也会显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