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2012-04-29 00:00:00陈建文
新课程·小学 2012年9期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丰富的音响、个性的表演、动情的演唱,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美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合理组合使用教材,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心灵的感动中获得生活、道德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体验情感;升华情感;表现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愉悦心情,启迪心智,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不同音乐风格、题材的优秀作品,创设引人入胜的音乐情境,展示美好的音乐形象。宣扬并追求社会、学习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课堂,运用音乐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动心动情,在情感的体验中获得美的自我熏陶。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质朴的歌词、丰富的音响、具有个性的表演、动情的演唱,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美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合理组合使用教材,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心灵的感动中获得生活、道德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下面谈一些做法。

一、在歌曲的教唱中体验情感

音乐教材中使用的歌曲,具有为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经过艺术加工的歌词鲜明生动,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充分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爷爷故事多中的歌曲《儿童团放哨歌》《爷爷为我打月饼》,歌词通俗易懂,情绪欢快活泼,形象生动,既述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细细品味歌词结合观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和《啊,摇篮》片段,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影片内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护送几十个孩子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时,教师让大家谈一谈自己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通过深入交流懂得,新时代少先队队员要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当学生再唱起这两首歌时许多学生都以充满激情的声音表现出儿童团员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学生融入校园学习生活中所应具备的良好品德之一。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歌词中的内涵美,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四年级下学期的歌曲《小伞花》正好表现了这一主题。教学时,我出示了一幅雨中图,雨伞下面有四只脚,让学生说说是谁的脚。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和妈妈的脚;有的说是我和妈妈的脚……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下雨了你有一把伞,你会怎样做呢?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雨中同学合伞互助的良好风尚。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助人为乐的事例,他们在我的启发下会说出一大堆,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助人为乐的一分子,从而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教唱歌曲环节,我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歌曲的学唱。其效果比起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来要好得多。最后,在律动环节我还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歌词创设情境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二、在作品的赏析中进行升华情感

当作品渗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时,就会在思想道德、品行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是情感艺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强大的听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以自己独特的音响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心理产生色彩斑斓的情感波涛。它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生动教材。

例如,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让学生了解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作品是1934年贺渌汀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创作的,是第一首由中国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并一举获得头奖,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教学时教师利用教材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对乐曲旋律线条的变化,节奏、速度、力度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情节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在风景如画的大自然风光里,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竹笛,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在掌握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在歌曲的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它的情感因素。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情感培养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充分把握分析教材。

如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歌曲以雄壮激昂的旋律,表现了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义勇军形象,反映了中华儿女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歌曲雄伟、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给了孩子们强烈的感召力,但曲中的休止符、附点音符、弱起、重音记号、三连音节奏等等乐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对《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经过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鼓舞着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歌曲的前奏以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的音调开始,增添了紧迫感。第一、二乐句的弱起节奏和四度音程跳进以附点音符的运用,表现在大敌当前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战斗意志,要唱得饱满,沉着坚定。第三句有如报警的呼号,“中华民族”四个字要唱得坚定有力,时值唱足。“到了”两个字后突然以休止符收刹,突出和强调了“最危险的时候”,唱时不可拖沓,以免减弱紧张的效果。后一句的三个“起来”应随着大三和弦分解音的上行,不断加强力度,“起来”之间的附点四分音符必须唱足时值,一鼓作气引向“我们万众一心……”这一句,以高亢嘹亮的歌声表现亿万人民坚强的信念。歌曲结束前连续三个由上行四度音程(5—1)构成的“前进”,音区虽低,但却显得那么坚强有力,有如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定有力的步伐,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必须唱得饱满、肯定。整首歌曲音调粗犷有力,强烈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层层向上的激昂呼喊及一阵阵嘹亮的冲锋号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经过对歌曲的聆听、演唱,分乐句详细分析、介绍,这些枯燥的音乐知识显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懂得了国歌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尊严。以后,在不同场合演唱国歌时,要唱好每一个音符,做到准确无误,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心灵深处发出民族自豪感,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的音乐形象,特有的艺术手段,通过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引导孩子们求真、向善、爱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无处不在,它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充分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