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在篆刻教学中的作用

2012-04-29 00:00:00李俊华
新课程·小学 2012年9期

摘要:篆刻是本学期新开的劳技课程,“爱美之心”是本课程贯穿教学的立足点,通过学生的“爱美之心”、“创美之心”和“品美之心”来设计本课程,然而“爱美之心”是基础,是关键。“爱美之心”的审美教育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爱美之心”;“创美之心”;“品美之心”;审美教育

当代审美教育应当从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出发,因为只有从这里出发,审美教育才不致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审美教育应当成为提升“爱美之心”境界的教育。既然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是一种比较狭窄的、低层次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就有必要拓展所爱之美的范围和层次,用多种形态的美来丰富它,用深刻的美的内涵来完善它。而且,由于这种“爱美之心”与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审美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把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人皆有的爱美的本性。审美教育不能成为纯粹的艺术教育,也不能成为抽象的哲学思辨,它应当是在关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在关注日常生活这一点上是合理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审美教育方面也应当提倡多元化的审美向度,让审美的趣味、方式、形态多样化。在篆刻劳技课教学中通过动手制作全过程的劳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引导学生富有“创美之心”,升华到“品美之心”领域。

一、“爱美之心”在教学中的立足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事实往往成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立足点,但我们怎样利用这个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来实施审美教育呢?我在篆刻教学里融入了这一点,使课堂教学中处处流露审美教育的观念。就一般情况而言,这个“爱美之心”中的“美”是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人们最能直观到(主要是视觉、听觉所能感知到)的东西,它在具体事物上体现出来,是一种形象的、形式的优美。正如我的篆刻课程第一个内容“姓名章的制作”就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姓名的艺术字体的美感所在。感慨自己名字之美时,也从而获得自豪感。无论是字体美感上或是字体意义上都强烈地激起了学生对印章制作的兴趣。下面谈谈我在八年级劳技课篆刻教学中的美法渗透。

1.出示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爱美之心”

在上手工《篆刻》一课时,我先用自然形态的美作为课程引导,这样会更自然地让学生步入到新课程的领域来。我放映了一张集合众多动物和人类的手印和脚印图。在图片下方有一行字:“同学们是否见过上面这些印迹?你还能举出其他印迹的例子吗?”下面的学生纷纷讨论问题,有些学生在分析图片上的印迹是什么动物的,有些学生歪着脑袋在想还有什么样的印迹。在一轮头脑风暴后,学生回答问题都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说到其他印迹时,有些学生便说:“墙根水流的痕迹、马路车轮划过的痕迹、老人脸上留下的皱纹等等。”其中有个别学生还联系就近的教学,说出我们即将要做的印章也是印迹的一种。紧跟着老师在电脑上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我国多幅皇室玉玺图片和历代国内外杰出篆刻大师的印章和签字,进一步从艺术美的角度吸引学生的视觉。学生边看边惊叹,情绪高涨。学生们又开始纷纷讨论,这次更是激情洋溢地举手抢言表意,有的说这个玉玺形态太美了,有的说那个玉玺霸气十足,还有的说如果自己的印章能做成那么美就好了,等等。当学生说出他们的感想后,老师借此又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老师的姓名章),这时是最佳导入篆刻印章制作的学习时刻。此时的学生,全神贯注盯着老师,眼神已经告诉我们,他们渴望能尽快制作出自己的漂亮印章。待老师讲完制作印章的过程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手工制作中。

2.动手制作,在“爱美之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创美之心”

手工制作课的特征在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了体现这一特征,我在课堂上安排了创造美的竞赛活动,在班里比一比看谁制作的作品美,再最后评出优秀作品并拍照留念。这一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他们不但认真听讲还积极开动脑筋做出了各自富有代表性的特色印章。同时老师对学生自己评选出的作品进行了展示,让获奖的学生说说他们的制作思路,制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不少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所表现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给全体学生以良好的启迪。

3.展示成果,在学生有了“爱美之心”和“创美之心”后,进一步升华到“品美之心”的领域

人们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所制作的印章,有着简与粗、精与美的差别,为了使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品味出美,我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即先选出制作水平高的学生的作品,并将其编上号,让学生按号评选。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3号印章作品章法(文字安排和布局)美,借虚见实、虚实相生、意境深邃,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和谐。”有的说:“5号印章作品刀法到位、很美,刀法如笔运,冲刀线条挺健,流畅自然,风格奔放,形态唯美。”同学们从作品的篆法、章法、刀法和款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评说,品味出这些作品蕴藏的美。然后,我又有意识地让作品较粗糙的学生起来发言,让他们从中找出所蕴藏的美。这样一来,无论是动手能力强或弱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品尝到美。

二、“爱美之心”的德育渗透

1.“爱美之心”在德育中深入教师是基础

“爱美之心”在德育中深入教师的意义世界是基础。就是要从教师意义世界的构建中提炼一种德育美的精神,让预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启发,明了他们所选择的职业的浪漫、神圣、崇高,昭示未来教师在意义世界的创造中提升境界,充满诗意。整合德育课程,整合学校人力资源,构建一个人性化大德育格局。其次,为确保德育过程中意义关怀的实施,需要构建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转型期师德建设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教师重塑师德,教师德性之真、德性之善、德性之美使之具备意义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校大力推动师德建设下,教师在精神关怀的给予和接受中开始创造诗性教育人生,感化学生。重拾德育关怀关键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互动式意义关怀。

2.用“爱美之心”构建德育课堂情境是目标

用“爱美之心”构建德育课堂情境是目标。比如德行之美。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他看来,道德看起来应当是美的。但孔子却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如果把“德”与“色”都看成是“美”的,那么人们在二者的态度上为什么有区别呢?其实也好理解:“色”之美乃是一种直观的美,能马上产生审美效应;“德”之美是一种间接的美,需要一定的抽象把握能力才能感受到;如果不具备这种抽象把握能力,即使德行再高尚,也很难感受到它的美。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较好地把握抽象能力的“德”之美就必须从课堂气氛入手。篆刻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因此,在授课时,把音乐艺术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操作中领略篆刻艺术的工艺魅力之余还能深深感悟艺术高雅的情操之意。

在劳技课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将课堂教学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使生硬僵化、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自然生动、积极活跃的审美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的学习在习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而“爱美之心”在审美教育里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关键部分。

(作者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