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节奏活动中的运用

2012-04-29 00:00:00黄李益
新课程·小学 2012年9期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不是从一个音一个音地研究乐谱获得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孩子通过自身的游戏运动来感知节奏,强调的是“动”。节奏运动不仅要用耳朵听,用头脑理解,更要在游戏运动中感受,促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韵律和流动。通过游戏活动,能使幼儿的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作用,逐步培养幼儿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这既符合节奏的运动特征又适应了幼儿好动的天性,使幼儿有兴趣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对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和探索,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掌握各种节奏。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对其进行奥尔夫节奏练习的引导,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关键。

一、动作与节奏结合,让音乐形象化

在奥尔夫节奏训练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的强弱和节奏的疏密。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动作的参加,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这种动是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节奏中的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让幼儿多听音乐,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如:在让幼儿认识全拍时,教师选择了节奏欢快的《迷雾森林》,并将呼啦圈散放在地上,然后请幼儿站在圈内,当第一个重拍出来时,脚跨入旁边一个圈内,一个全拍后再跨入另一个圈内,通过呼啦圈的辅助,帮助幼儿感受全拍;认识二拍子时,教师选择威武雄壮、整齐有力的《土耳其进行曲》,可引导幼儿做出走步、扛枪、举旗、做操等快速有力的动作,通过整个身体的训练来感受节奏的快慢,使幼儿的每一肢体都参加到节奏活动中。

二、图谱与节奏结合,让音乐视觉化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出发,××|××|×—|的节奏谱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而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使抽象的节奏变得视觉化、简单化,降低了幼儿节奏学习的难度。如:××|×—|的节奏型我们可以采用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如画★★|★—|表示。在这样的4拍子固定节拍下,还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如▲ ▲|0 ▲|或0 ■|0 ■|。可见,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三种节奏型结合在一起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时,就可运用奥尔夫教学中的“声势”教学。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表示拍手,▲表示拍腿,■表示跺脚,这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听辨节奏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除了“声势”之外,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时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图形图谱。当然,拍腿、跺脚等也可用各种乐器代替。

三、乐器与节奏结合,让音乐游戏化

1.身体乐器

所谓身体乐器即从手到口、到脚及身体各部位只要能拍打出声音的都能成为学习工具。这种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吹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的姿势,能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表现节奏,更能让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

如游戏活动《下雨了》中,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尝试表现大雨、中雨、小雨,感受音乐元素中的音色和音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拍手时,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尽可能让幼儿自由表现,然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这样拍手声音大还是小,再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的拍手动作表示大雨、中雨、小雨,如大雨可用双手用力击掌表示,中雨则用双手的手掌对碰表示,而小雨就用两手的手背进行拍打。随后教师开始讲述故事《下雨了》,让幼儿跟随情节内容参与表演大雨、中雨、小雨的声音,并唱歌给天空听:

5 3 5 5 3 | 5 5 3 3 5 5 3| 5 5 3 3

雨 呀 别 在 下 弟 弟 妹 妹 要 玩 耍 弟 弟 妹 妹

5 5 3 | 5 5 3 3 5 5 3|

要玩 耍 请你 改天 再下 吧

唱完一遍后,教师用游戏化的口吻说:“天空好像没听见,需要小朋友再唱一次!”引导幼儿用比第一次唱的时候稍大的声音继续唱给天空听,让幼儿感受音色和音量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和控制是多么奇妙,进一步培养了幼儿敏锐的听觉力。这样的模式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

2.天然乐器

天然乐器指现成的,随手可拿来敲打、拍击出声音的物品,如:石头、锅、椅子、桌子、球等都属于天然乐器。这种乐器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进行选择。如音乐《挪威舞曲》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平时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皮球”作为此次活动的教学工具。整个音乐构成是A—a—B—A—a的结构模式,为了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段体,教师用皮球玩起了音乐:A段中教师在重拍时向下拍球后接住,四拍一次重复动作;a段其实是A段的一个高八度音乐,所以教师采用把球往上抛的动作来提示幼儿音乐的变化,同样四拍一次重复动作;B段旋律较A段紧促有力,教师便快速地连续拍皮球,直至B段音乐结束,又回到A段;在最后一个延长音中教师就把球滚出去让幼儿体会延长的感觉。此案例中,用皮球作为乐器将音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让幼儿看得清楚,悟得透彻,自然而然地理解整首音乐的结构,并让幼儿在玩球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节奏变化,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感。

3.打击乐器

运用各种各样的乐器辅助幼儿感受节奏活动的美感,这是幼儿节奏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提供一些打击乐器,让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怎样敲才特别好听?活动中孩子们用蛙鸣筒模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中诞生了。如:打击乐活动《雷神》中,教师先配入儿歌进行有节奏的念读,在念到“下雨”“闪电”“打雷”时请幼儿用动作表示,练习数遍之后教师出示沙球、碰铃、铃鼓、响板、大鼓等各种乐器。让幼儿自主匹配与“下雨”“闪电”“打雷”等合适的乐器。经过实践后得出结论:碰铃或沙球匹配“下雨”,铃鼓匹配“闪电”,响板匹配“打雷”,最后一个“雷神”就非大鼓莫属了,确定之后,教师给幼儿分配角色并逐步进行打击练习,再结合生动形象的图谱,让幼儿反复感知节奏,幼儿便能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性质并演奏乐曲。实践证明,经常让幼儿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但要运用这力量就需要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奥尔夫教学法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心灵之窗,把人们带进自然的音乐里,去感受这个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大量地把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身体的实践,调动孩子们的各个感官部位来表现音乐,相信孩子们一定愿意敞开心灵去感受这种音乐节奏的“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