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决策,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个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小学是学生创造性萌芽的阶段,创新往往从这里起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每一位小学老师的重视。
一、当前小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小学生虽未面临大的升学压力,但他们也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很多地方虽然不允许对小学生进行成绩排名,却依然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老师工作的主要指标,更有甚者搞起了对教师的排名。在这种考核机制下,老师只能兢兢业业将精力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这就必然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重压下的孩子们童年的梦想都被课业挤占,谈何创新能力呢?由于小学涉及的知识较为基础,很多教师容易安于现状,缺乏学习动力,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缺乏创新的勇气与改变的魄力,重复着常年不变的劳动,鲜有新意,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够教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
新课程标准里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目标方向与价值指引,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将理念转化成教师的实际行动,才算是这项事业真正的开始。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很多教师师范毕业后就很少再涉猎新知,仅凭借教师的经验做着年年相仿的教学,不仅学生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也会因为内容单调而陷入职业倦怠。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
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方法,而其中有些方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害无利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沿袭旧有方法,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常规,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凡创新都有风险,要面对压力,有志改变教育现状的教师需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教育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3.教师要培育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观念、知识、技能、能力和条件、手段与方式的才能。教育智慧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关系,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两者兼得,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总之,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学已经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途径
从思维模式上来看,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是“演绎法”,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而不适用于小学教育。而“归纳法”就会好很多,即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中总结结论,从具体到抽象,这与儿童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思维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采用“归纳法”教学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创新的基础。
有了好的教学模式,还要用一些策略调动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爱问心,保护学生的质疑心,树立学生的超越心,这些都是创新的萌芽。总之,课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
四、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价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各种学校因素,学生处在校园当中,自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如果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至关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有的学校对于小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极为严格,衣服怎么放,鞋子怎么摆都有近乎严苛的要求,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校管理,但对于培养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基本的自由都没有,何来创新呢?所以学校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气氛。
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既困难又简单的工作,困难在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复杂的,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模式,而简单在于只要你去做一点改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竹坝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