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活水源,情在此处浓

2012-04-29 00:00:00裘国乔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句话道出了激发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品德课教学本就是一个“情知一体,品德内化”的过程。只有情真、意切,行才更坚!因此,唤起学生的真情也是我们品德课永恒的追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研究社会。”新课程是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作为基本取向,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只有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处处涌现出回归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的真情而成为真正有效的教育。

一、立足品德目标,巧选生活资源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股无形的动力。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教育契机,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品德素材,实施生活中的德育。选择最佳的品德教材对学生进行认知教学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品德教师在立足于品德教学目标上,巧选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作为品德课的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生活中的素材有很多,我们在选取素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种独特的搜寻眼光,也需要一种胆识,更需要一种智慧,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真正地巧选那些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好素材。

1.鲜活的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各种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地在学生中或他们的身边呈现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是多变的,是最容易受新生事物的影响,也最容易对鲜活的事注入强烈的感情,从而改变其道德价值取向,形成各种不同的道德行为。因此,巧选学生身边那些鲜活的生活资源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素材补充,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实和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2.典型的

由于每个学生的日常道德积累与价值取向不同,所以每个人形成的道德理解、情感体验与所体现的道德价值也各不相同。有时我们就可以选一些典型而又真实的榜样,在课堂上去展现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从而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并由此入手,以真实的榜样为力量,让学生有切身的道德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领悟品德文本中所倡导的正确道德观及品德课堂所追求的情感价值观,使课堂开启另一番情感体验的真天地。

3.独特的

教学的源泉在于学生的生活,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从选取的对象上看,生活中的学生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故他们的生活素材也各不相同。只有与他们每个人有直接相关的素材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寻找学生中独特的生活资源,使每个学生都与素材达到近距离或零距离,这样不仅增加了教育的亲切感,更让课堂情感丰富,说服力增强,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4.生成的

课堂资源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而随机生成的,有时表现为道德体验的别样,有时表现为道德情感的独特。充分利用这一即兴生成的生活教学资源,是期待品德与社会课堂出现精彩亮点的关键。因此,抓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对道德事件、现象的理解体验中具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发点,进行巧妙的追问,能拓宽道德体验的空间,丰富学生道德活动的情感体验,呈现出精彩的品德对话。

二、巧引生活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能否升华为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情感的投入程度。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关注审美感知是否充分,关注情感体验是否深刻。如何引入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与社会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渗透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充满心香,让目标有效达成。

1.巧留空间,反思自身行为激情

中国画中有一种技术叫“留白”,指的是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看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回味的空间。有些时候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同样需要“留白”。当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一定的道德观教育后,便即时引入平日里学生一些跟正确道德观相悖的、不恰当的行为或思想,然后巧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空间里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也创设了一个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更强大的张力。这巧留空间既巧妙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教育,又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1.那天上课铃还未响,我们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已经乱成一团,说发生了爆炸性新闻:有人拉在裤子里了!我连忙跑去一看,原来是小莎!她本来就智力低下,又不善于跟任课老师交流,原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意外!可现在毕竟是五年级了,多难堪呀!

猛然间我就想到了就要上品德与社会课了,能否在这节课来好好引导引导我们的学生呢?这节课的内容刚巧是《让我们同行》。在课堂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引入话题,而是先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活得快乐,只有你付出关爱,才能得到关爱。然后又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什么样人就需要你伸出手去帮助,这时我马上切入今天的主题“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你又在干什么?”一个问题,问得所有学生都悄然不语。

这堂课后,再也没有人去嘲笑小莎了,我觉得我在品德课中抓住了这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并在课堂中巧留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其中的教育价值既远远超过了我当场斥责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使这堂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在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其实学生真实的品德素养,往往会在他们无意的生活细节中暴露无遗。当在生活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或思想上的问题后,教师如果采用直接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的情感。我们不妨采用一些迂回的教育,先置之不理,后巧妙地将这事件渗透在合适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经过课堂教育已有了一定的正确道德观后,教师巧留了空白,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原先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进行自我教育。

2.巧创机会,换位体验他人激情

现在的小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得到了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溺爱,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所以他们很难去感受别人的心理,经常导致做出只图自己快乐、不顾别人痛苦的事。此时品德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进他人内心,并细化这一过程。课堂上可以呈现他人熟悉的字迹和声音,内容要细腻,要发自肺腑地吐露内心感受,这样才能真正能触动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萌生真切的感情,从而引导他们内省自己的言行。

案例2.在上五年级上半学期《父母——我特殊的朋友》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学生们都纷纷倾诉了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后,我深知了他们这一代人对父母的所有付出都视为理所当然。再加长期形成的逆反心理,于是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不仅不能正确理解、体会,甚至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鉴于此,我在教学时巧创机会,让学生换位思考来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以及尊重。

一封看似平常的书信,却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父母深深的爱意。课前,我精心安排每位家长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通过现场拆阅这一环节,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敞开心扉,孩子们看到了父母平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爱,看到了父母的难处、苦处。紧接着让孩子们倾诉对父母的理解,一句句真实而自然的真情表白,充分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让他们置身在融融的亲情中。许多孩子都当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一封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情感,创建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有了一次心灵的体验、情感的旅行。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五年级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巧引生活资源进行教学才能散发力量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品德课要以生活化为基本取向,以回归儿童生活为起点,最终服务于儿童生活为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情感与激情。品德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巧引活水源,那么课堂教学对他们就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儿童不再只是获得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成为最具魅力、激情飞扬的课程!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葛云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