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关键词:课堂数学;有效;引领
一、设计意图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力求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密切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拨钟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一天有24小时,并且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出示钟面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从12时开始,时针按顺时针旋转了2圈。)
师:老师刚才的操作表示过了多长时间?
生:一天。
生:24小时。
师:一天时针在钟表上转几圈?是多少小时?
生: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2圈,也就是24小时。
师: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
生:夜里12点开始,到夜里12点结束。
师:从钟面上看,一天有几个相同的时间?
生:2个8点。
生:2个10点……
师:会有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我们怎么区分啊?
生: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来区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电视上下午7时是19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以。
【案例二】
师:(出示钟面教具)谁能在钟表教具上演示一下从一天的开始到一天的结束的经历吗?
生:(跑到前面用老师的教具)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数字12上,然后把时针拨了一圈。
生:不对,少拨了一圈。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先拨一圈到中午12时,一天就过了一半,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还要拨一圈,一天才结束了。
师:从这位同学的操作中,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生:一天钟表的时针转2圈。
生:一圈12小时,2圈是24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有24小时。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也是在夜里12时结束的。
生:一天会出现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比如:2个8时、2个9时……
师:一天会有这么多相同的时间,怎么来区分啊?
生:说成早晨8时和晚上8时就可以区分了。
生: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19时,就是晚上7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生:因为这是第二圈的时间。
生:因为是接着上午的时间数的12、13、14……24。
……
三、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时,并不一定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近我执讲《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先后执讲了两次,均有不同的收获。在磨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一是一步一步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细心的教师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着,他们根本没有思维参与,只是机械地凭借着一点点对钟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了解,跟着老师盲目前进。从某种层面上讲,此案例存在两大问题:目标模糊和流于形式。因此,通过操作而进行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断桥是必然的。
因此,第一次讲课失败后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案例二)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钟表演示一天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进行了简单回顾。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并不简单,因为学生在操作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思考一天要经过多少个小时,时针转几圈等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操作实践。这些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必须了解,它是下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也找准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样的实践操作就不再是被动的了,学生探究新知有了思维参与,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两种设计的区别之一就是案例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本节课重点是掌握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24时计时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陌生,部分学生应该很熟悉,只需教师引领,做简单梳理即可掌握。因此设计了让学生拨时钟,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操作,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接着学习新知自然水到渠成。区别之二就是反映了教师在不同教学理念下进行的教学行为。案例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知识,效果低下;而案例二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抛出一个主题,然后学生自主探究,这不但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