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2012-04-29 00:00:00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留守学生,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学生。此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是决定未来一生社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奠基时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其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学校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分析其原因,加强其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认识到学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掌握辅导技术

研究表明,留守学生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均高于正常学生,平时与父母缺少有效的沟通,排解不畅,导致严重的情绪困扰,这些心理问题的淤积不仅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也为日后道德过错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农村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从教职工入手。

1.加强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术。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理论,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佳时机、基本原则、实施途径等。通过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化解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他们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阶段。

2.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我们引导教职工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以健康的人格影响留守学生,用实际行动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摒弃不健康心理,萌发关心他人、乐意与他人分享等优良品质。还教育教职工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需求,生活上多嘘寒问暖,学习上多帮助辅导,情感上多交流慰藉,交往上多鼓励指导,增强信心,减轻焦虑,纠正不良习惯,和颜悦色,通过正面语言暗示,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

二、创设良好环境,开展帮扶互助,培养积极情感

1.创设爱与理解环境,开辟情感宣泄区。教职工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实际、利用农村资源。(1)创设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如班级物品摆放整齐,墙壁布置色彩柔和,注重孩子参与,活动区布局合理,材料丰富充足,活动有条不紊,自然紧凑等。(2)创设“情感宣泄区”。如利用楼梯转角、班级角落,用草席围成“心情小屋”,用广告布当门帘布置“我的秘密”区等。当孩子伤心生气、失望孤独时,他们可以进区抱抱洋娃娃,说说悄悄话,打打布沙袋,看看小图书……教职工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这样的宣泄区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特别是让留守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在自我调节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其良好情感。

2.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开展帮扶互助活动。(1)每学期初,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登记,建立每人一袋的心理成长档案,教师随时记录留守学生在校在园生活、学习的心理表现与变化,进而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和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2)加强对监护人的再教育。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家长开设心理讲座,促进家园沟通,如利用春节、国庆等假期,组织培训外出民工;定期培训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教育他们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诚实等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增加感情交流,如睡觉前多给孩子讲故事,多与孩子一起旅游、收看节目等,培养留守学生乐观向上的情绪,增长见识,改变恐惧怯生心理,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教育监护人认真关注地引导留守学生说话,鼓励孩子表达心中想法,说出烦恼和需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对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留守学生及家庭进行辅导。(3)开展家庭结伴活动,组成互助小组,合作交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自周围环境的重视和关爱有利于增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经常邀请留守学生到非留守学生家庭做客,安排志愿老师或家长充当“临时妈妈”,指导他们进行交往,培养合群性和归属感;龙美小学与附属学校联合,以村为单位结成4个“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开展结伴、游戏、聚餐、学习等形式的社会模拟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人交往,解决农村留守学生任性、自我封闭、不合群问题,让他们在与同伴、哥哥姐姐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三、有机融合渗透,重视成功教育,促进心理发展

1.重视融合渗透,培养个性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日活动有机融合渗透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如体育活动中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坚持;科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等等,培养个性品质,增强自尊自立意识,促使留守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

2.关注成功教育,强化意志行为。我们特别关注“成功教育”,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办成一件事情,克服一个困难,获得一个成功的过程中,锻炼留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树立自信心。我们经常组织有益于留守学生身心发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鼓励和指导他们积极参与与合作交往,培养乐群、合群、乐观的性格,让他们在感受乐趣的同时,也感受集体温暖与应有的心理归属和安全感。如建筑游戏中,我们搭建了高大漂亮的住宅楼,在引导小朋友“怎么辨别是谁的家?”时,一向沉默寡言的留守学生友豪小朋友提出建议:“可以在每幢住宅楼的墙上贴上楼号,在每个门上贴上门牌号。”他的意见得到一致认可,我及时用积极的语言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帮助大家制作楼号和门牌号,他克服困难,努力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12个数卡,获得了成功与掌声,树立了自信心,有效地推动了心理健康更好发展。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开展诸如“关爱留守学生,争当爱心妈妈”一类的活动,通过更加广泛的宣传和帮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 郭招聪: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龙美小学 郑丽莉: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中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