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初步探索

2012-04-29 00:00:00高国文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以问答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好的课堂提问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导向性,能深化理解,启发思维方向,激发求知欲望,对教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控。应该说,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人认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求知,引导他而不是硬牵着他,激发他而不是压抑他,开导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这其中的“道”“强”“开”,实质上就是提问的艺术性。下面,我试从提问的特点、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特点

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特点。

1.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是指教师的提问须能启迪、激发学生展开思维,唤起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地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这就是启发性。

2.概括性。所谓概括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过于繁琐,切忌提出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重点突出。

3.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各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课堂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

4.量力性。所谓量力性是指教师所提问题应深浅适度。问题太深,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太浅,又没有思考价值,起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提问应难易适度。

5.迷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提出带有迷惑性的问题,使学生回答问题时,充分暴露错误,然后才引导学生去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提问的特点,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当前,我们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不依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作出精心的设计,而是信口乱问。古人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学生有欲求通而未得时,教师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来。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须讲究方法。高明的教师很重视提问的艺术,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采用如下方法:

1.从题目的关键词上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窗口”可以窥见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立意构思的匠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起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鸟的天堂》的关键词“天堂”,教师可围绕“天堂”提问:“天堂”本专指什么?课文中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把鸟生活的环境称为“天堂”?再如,《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草船借箭》中的“借”,都有丰富深刻的含义,在这些关键词上提问,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巧设悬念提问。设悬念为的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启迪他们的感悟。如,教《小猫种鱼》时,可以这样提问:“你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感觉?鱼也能种吗?”这一问便引起学生疑问,产生悬念,从而激发他们认真阅读课文,以求从中找到答案的欲望。

3.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问。课文中有些句子和词语,对理解全篇课文起关键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提问。例如,《蚕妇》一课中的“泪满巾”“遍”“不是”等词语,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泪满巾”中的“满”,突出落泪之多,怨愤之深,而“遍”和“不是”,形成强烈反差,蚕妇的不平之情溢于言表,有力地抨击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同时,“遍”和“不是”还照应前面的“满”字,说明蚕妇伤心落泪的原因。上述的关键词语,起着彰显全诗主题的作用。

4.从课文中某些看似矛盾处提问。所谓看似矛盾处,实际上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草地夜行》一课的开头写小战士“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最后写“他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一步一挨”与“迈开大步”似乎矛盾了。教师可抓住这前后有联系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中,从老班长的言行中认识到小战士之所以能迈开大步走,是因为从老班长的英雄行为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 湖南省三亚市凤凰镇新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