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学科,学生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兴趣及效果的好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研究性(这些特点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儿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法
新课标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学习科学课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这就是科学。
二、否定法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教师要告诉学生:原来认识的事物要当做不认识的事物重新认识。例如,在生活中看到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树木、草等,这些只是孩子们平时随意看到的,如果这些被列入科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就要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它们的生命特点、生命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利用本土资源法
在三年级科学教科书上,有的内容和本地实际相比安排的过早。如果按教材讲只能是照本宣科。例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让学生种凤仙花,并观察凤仙花一生的变化过程,而凤仙花一般是春天播种,夏天开花,秋天死亡,它的生长期很长,让学生无休止地观察下去,不利于学生集中掌握知识,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观察法
人类的好多知识都是观察得到的,例如大家熟悉的《昆虫记》、《动物世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重在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前要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地点、观察目标、观察顺序、观察它的什么特点等。
五、写观察日记法
在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教材要求学生养蚕,通过养蚕,让学生了解变态动物的生命周期,而蚕的生命周期大约要一个季度。学生只有写观察日记,记录下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才会了解蚕的一生。
六、探究法
在科学课上,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他们创造一个思维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洋县马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