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预设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主持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从讲台上走下来,观察、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预设,全面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实水平,充分做好教学预设,把枯燥、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数学活动:“请你将苹果平均分给小组内的小朋友”。学生通过这一自主活动,充分有效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率高。长此以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生为本,保障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来进行。
1.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兑换人民币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用自备的“学具人民币”进行模拟购物。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人民币的兑换规律,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强化动手操作,获取实践经验
我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强化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经验,效果很好。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拼、剪等操作,获取实践经验,然后推导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作引导点拨,而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手指的宽度、图钉的宽度等大约是1厘米。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然后抽象概括,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总结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总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主持者。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师生比赛,看谁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游戏,在游戏中,我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总结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院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