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012-04-29 00:00:00梁惠琳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影响着一大部分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当务之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消除学生探究学习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其次,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觉探究的情境,如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课本剧、教师的语言描述等,强化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合作探究。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录像片段,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像千斤巨石一般、火堆)、动觉表象(趴、一动也不动)和听觉表象(没发出一声呻吟),而后把画面定格在课文的插图上。教师配以语言渲染:大火呼呼地燃烧,邱少云忍受着剧痛,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他怒视着敌人的阵地,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我必须纹丝不动……就这样,他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二、留足探究时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一定要改变“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做法,努力实现周玉仁教授所倡导的“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指出,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要有■到■。在留给学生空间方面,叶澜教授提出六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分别是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还有原先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所要探究的目标去搜集各种材料,获取各种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判断,从而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挖掘蕴含在教材内部的信息,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在皮鞋匠家创作的钢琴曲为什么叫《月光曲》?”这个问题好像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其实,对理解教材内容来说,学生的问题提得妙,提到点子上来了。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描写贝多芬创作时的环境的内容,联系全文,细细体会,而后组织学生大组讨论交流。经过交流,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贝多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认为:盲姑娘音乐天赋好,酷爱音乐,却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听不到贝多芬弹奏钢琴曲,她从来客纯熟的、饱含深情的琴声中判断出来客就是贝多芬,点燃了贝多芬的创作激情,让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该像月光一样无私地奉献给所有的人,特别是像盲姑娘这样的知音……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就更深了一层。

此外,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把探究的时空向课外延伸。

三、培养探究精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激励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以问导“究”,以疑促“究”,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新设想,敢异想天开,敢标新立异,敢向权威的观点挑战,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激励。因为学生的探究精神是在探究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精神需要他们探究成功的支持。学生探究活动取得的成功将成为他们下一轮探究活动的动力。反复的探究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逐步培养探究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时时给予支持、鼓励,关注学生探究的成果,无论这些成果多么微小,教师都要加以珍惜、激励,强化学生对探究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探究精神。

《峨眉道上》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时,一个学生认为:“铺路人默默奉献,铺路不拿钱,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我认为铺路人铺路也要钱,不然他们怎么过日子啊?”就铺路人拿不拿钱的问题,全班学生争执得面红耳赤。教师让学生静下来,首先表扬了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经过再次探究学习,明白了峨眉山是著名的风景区,每天都有很多 人来这里游玩。为了游人的方便,铺路人的确是不辞劳苦,具有奉献精神。即使铺路人铺路拿钱也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听到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师生共同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这样,教师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适时实施成功激励,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验证、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洪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