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激发他们前进的“泵”,评价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发展情况和个性作品也应做相应的记录和评价。而这种评价既应注重结果,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的教育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如何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一些旧的形式我们是全盘否定,还是在改革中不断改进完善,是值得我们去实验和研究的。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个体的发展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有较强的意志和行为能力。因此,在轰轰烈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并进行跟踪观察,及时诱导,目的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以便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特殊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以达到优化个性的目的,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2.研究内容
教师工作要做细、做实、做活:(1)课堂观察——“收获园”活页记录册。(2)课余生活——“日积月累”活页记录册,撰写爱心评语,或在作业结尾处写一段评语。(3)建立“问题银行”记录册。学生的自我管理园:(1)自评园——“我真棒”“小松柏,快快长”。(2)互评园——“比一比,赛一赛”“新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家校教育的结合。
3.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如,学校举行了义卖义捐活动,四(2)班赵晨宇同学在卡上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因为它使我们明白了,要学会去帮助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帮助我们。封维烨同学写到:这次义卖义捐活动中,里面出售的书既便宜又好看,这些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买了四本书,觉得没有买错,因为这样既让我学到了知识,又让我帮助了别人,希望以后还能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管理员手中拿着的不仅是同学们购书的钱,更是大家的一片爱心。又如,在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中,学生也是感触颇深。朱政捷同学写到:非常高兴,我又得奖了。在这次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我最喜欢的科技作品”中,我获得了“心灵手巧”奖。虽然我获奖了,但我觉得自己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使自己的头脑更聪明,双手更灵巧。
同样,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成果同学写到:星期五,中队长选我为值勤员,而且是在校门口,这可是所有岗位中最重要的呀!做值勤员,我可是头一遭,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在这两天的值勤中,我每天都早早到校,一下课,就到岗位上值勤,还做了不少好事呢!所以,我对自己的值勤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如,在科技作品评比中,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的还给自己定好了下阶段的奋斗目标;在义卖义捐中,学生真情流露,爱的萌芽已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同时,学生还会对看到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他们对道德认识的进一步思考。自我教育也就是学生的反省记录,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通过这种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2.家庭教育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响力。如,有小朋友写到: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外公家里。外公带着我,来到花园里锄草。我还种下了一棵含羞草。种完后,我给它们浇水、施肥,希望它们能快快长大!又如,某同学写到:爸爸陪我下楼打羽毛球,可是,只有球直直的,在空中划出一条线时,我才能打得着,偏左、偏右,我都打不着,我真不想打了。爸爸教育我:“干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能干不好就泄气。”听了爸爸的话,我又努力地学习,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活动中,只要他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而且这些教育对他们将来成为一个社会人是极其有帮助的。家长的支持,可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1.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行为的有机结合
既评价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又对学生的行为动机、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做出了合理评价。
2.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评价,是效果与过程统一的评价
它唤起了每一位学生的向上心,树立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3.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评价
评价不仅依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且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是激起他们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五、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真实地记录下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时时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地、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评价主体,随时了解、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状态,促进道德内化;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发展状况,把握最佳教育契机,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中国报刊杂志大全,2003.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