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2-04-29 00:00:00孙小红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曾说过,教学是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说要“因材施教。”这两句话,直到今天人们还是用它来解释什么是师,怎样为师的问题。然而,新一轮的教育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考虑怎样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今天我就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来浅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教学相长,共求进步

很多人在学校求学时,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可从事工作之后,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就已经没有学习欲望了。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就只记得对学生说,要努力学习,要以优秀的同学为榜样。殊不知,身为他们的老师的我们才是最影响他们的榜样啊。我一直在思量一个问题:我班学生的性格,处事方式怎么越来越像我了。这时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一言一行无形地影响着他们。身处孩童时期的学生们,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因此,为了我们的同学们能有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时刻提醒自己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们共求进步,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时候与朋友一起吃饭时,家长总会带着笑意地说上一句“人多吃饭香一些”。当我们在班会课上提要求的时候,也会说上一句“要努力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比如,同桌在上课时开小差、说小话,在这种诱惑之下,势必会引起另一个同桌的关注和参与,紧接着就是下一个,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在源头处就要注意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消除。这个时候“严于律己”,这几个字就相当重要了。只有每一个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整个班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这其中当然包含了语文教学。

三、与德育同行

现阶段,学生们也许很容易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是成为一个有好的德行的人却需要更多的努力。当学生成为一个懂得什么叫做责任的人之后,再来进行教学工作,也许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说,在四年级下学期的《将心比心》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效果一定会更好。而且这种受益是长久的。因为当学生懂得了什么叫做将心比心之后,就会在家中替家长的苦心着想而努力学习;在课上,就会为老师的尊严着想而认真听讲;在课后,就会为同学的进步着想而严于律己。久而久之,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有效的、科学的学习习惯。而我们常说“优秀就是一种习惯。”其实,习惯来自于好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趣事。因为,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单一的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正因为生活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表现生活的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要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景,如果单纯地由老师用各种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即使再加上老舍先生传神的描写,我想,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原因何在?老师的讲解只能算是一种铺垫,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才是根本,此时利用多媒体带着学生去游草原,看草原的白云、蓝天、牛马成群,一碧千里,再配上一曲藏族民乐,作为老师此刻已经是多余的了。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去享受草原的美。待欣赏完,就是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灵活转换。又如,五年级下册的相声《打电话》,相声是什么?相声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对五年级学生说这些深奥的知识,很明显,老师不好说,学生也不好理解。这个时候,先让他们自由看,觉得相声挺有趣的,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什么有趣?分角色读,原来是语言挺幽默的。那么怎样的语言才能算幽默呢?试着不看书演一段,怎么和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呢?口语化的这个特点又浮出了水面。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打电话的人呢?目的是为了讽刺那些没有公共道德的人,教育我们要讲公共道德。这个时候还不能结束,为什么?相声的娱乐性还没完全体现出来。录音机先播放这一段相声,更深一层地体会语言特色,然后,多媒体播放去音表演,让学生来配音。最后就是请学生,找搭档,进行表演。整节课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

五、阅读不容忽视

很多学生都在为自己的语文水平而烦恼,尤其是口语交际和作文,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学会表达,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我们是否发现,那些令大家羡慕的演讲者们或辩论者们,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其原因之一是我们总能从他们那听到一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观点和事例。正是有了这一条件,他们才能在各个场合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吸引住对方。他们那些新奇的,或有力的观点和事例从哪来呢?其重要途径——阅读。那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重要的不是老师对他们大谈开头如何,中间怎么写,如何结尾,而是应让学生去阅读,从生活和书籍当中去阅读,搜集材料。因为只有积累了素材,老师教的方法才能派上用场。比如,要学生表达一下春天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阅读的前提,就来写或说,绝对会出现一大堆的“鸟语花香”“小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之类的词语,这样一来,也就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锻炼目地。但是如果鼓励学生去广泛地阅读春天,并用心去体会春天,这样从生活中的阅读,到书籍里的阅读,再到心灵里的阅读,我想春天的色彩一定是丰富的、美丽的。

总之,现在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摒弃以往那种和学生划清界限,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分离的教学模式。因为,在各项工作面前只有从细微处开始,从思想上入手,才能在根本上达到最初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京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