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引发探索

2012-04-29 00:00:00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摘 要:教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时,要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要利用、挖掘、思考生活创设各种情境,让儿童在展现、演示、再现、渲染、体会、描述等情境中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回归;生活;探索;创设;情境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小强的妈妈每天下班回家,不管有多累,总是坚持给奶奶打热水泡脚,并总是微笑地说:“泡脚对身体有好处。”奶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强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孝敬长辈的意识。一天,妈妈下班回来,他打来一盆热水并说:“妈妈,洗脚!”妈妈会心地笑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小强关心父母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与生活在某些特定场合可以转变为道德情境。

莱夫从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与“实践共同体”等要素,他认为情境学习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须以学生鲜活的生活情境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从而很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们究竟该怎样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包含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或群体相互之间发生的互动事件;包含的事件和问题必须对学生具有真实性,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应当采取使学生介入情境的方式叙事、提问或参与;事件的叙述应简明扼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以吸纳学生的道德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情境问题必须与学科的内容或形式有内在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从内容来讲,可以利用生活、挖掘生活、思考生活来创设情境

1.学会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务、社区服务、其他公益活动等。

2.学会提炼生活,模拟情境

其特点较之实践情境的应用与创设方法而言,此类教学情境的应用,表现为:操作难度相对小些,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相对少一些。

二、从情境问题的使用方法来讲,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我是谁)、模拟表演(如社会剧)、口述、作文(如续写故事)、绘画等

三、从情境创设的途径来讲,有展现、演示、再现、渲染、体会、描述等

1.生活展现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和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校外探路》《购物场所我知道》带领学生到超市如何购物等,由于现在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集体行动可能比较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分组进行,要求学生活动时注意安全。

2.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教师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激起学生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表现内容形象化。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所需情境。例如《开国大典》,利用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4.音乐视频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会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在选取的乐曲与话题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生活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故事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6.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会提高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会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J.莱夫.情景学习:合法性的边缘性参与[J].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