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首先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根据文章内容文道结合,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激起道德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朗读与表演产生思想共鸣,同时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思想教育;创设;共鸣;把握;心理特征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它也是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因为语言是思想载体、思维的外壳,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趣、有情、极富实效,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德育育人的有利条件。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刚入学就开始学习古诗《锄禾》《英雄黄继光》《我不能忘掉祖国》等课文,这些文章都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教材,时刻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1.根据文章内容文道结合,创设意境激发情感
儿童对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喜爱。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的对象,从而激发美的情感。例如《九寨沟》所描写的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学生无不为之惊叹神往。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录像,把美丽的九寨沟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感受到美的山河、美的祖国,进而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所需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中,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2.让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激起道德情感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第一准则,尤其是在经济大融合的时代,人们对诚实守信更为关注。教师要让教材的道德形象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进课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尽量缩短他们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进入角色。例如学习《诚实和信任》一文,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信。同时把课文中体现诚实的句子作为朗读的重点,同学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把自己融进了故事。这样,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动机,他们会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朗读与表演产生思想共鸣
学生理解课文后,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例《公仪休拒收礼物》内容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让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根据其状况、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表现、喜问、喜听,这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讲课时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如,在传授《群鸟学艺》这一课,为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有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的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引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要从更多方面努力地去开发,不断积累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文道结合,从实实在在的情境中受到启发感染,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教育教学充满爱意,充满阳光,充满激情。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散发出无限光芒,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让他们在无意中改掉一个不良习惯,无意中明白一个道理。
(作者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程戈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