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笔者认为:只有活起来的课堂,才能在新课改中真正摒弃“穿新鞋、走老路”,从而切实贯彻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让学生在“平等民主”中自由发展
1.让“爱意”充满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教师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教师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让“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然后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提出问题: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让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二、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增强理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三、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她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
18+24=42(元);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50-38=12(元)
……
这样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的机会。当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时,趣味性练习有力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学生数学能力也就在兴趣学习中提高。
四、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享受快乐
新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交流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相当广泛,如今合作学习在我国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合作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助。科技发展以及经济的一体化,也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而新教材的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途径。学生们通过合作探讨,互相交换了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也因此走向了真正的开放。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愿我们的课堂在宽松、和谐、开放与探索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