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崇尚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细细品味它,不仅对教育,而且对习作教学都是受用无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将“写真实、表真情”作为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将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提及习作教学,我曾为每学期的8次作文教学的定式感到困惑,也曾为学生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而苦恼、担忧,一次偶然的作文教学经历使我走出了“课堂教作文”的定式,始终如一地探索着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习作的教学路子。
那是一次习作课,当我精心备好“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课走进教室,一块脏兮兮的剩馒头安安稳稳地躺在地上。我俯身捡起馒头,虔诚地捧起,这迎来学生们的窃窃私语:“老师又要小题大做了,不知谁又要挨老师的批了……”我将馒头举起面向全体学生,而后以“馒头”的口吻鸣不平:“我是一块馒头,是辛苦的农民经过种、收、加工而成的,是他们汗水的结晶,可是有些人就在饱食之后将我遗弃,想想劳动人民的心血,看看我今天的遭遇,同学们呀,怎么可以这样做!”教室里出奇的静,讲完后我与学生一起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名句,学生写作的灵感来了,我放弃了原定的计划,让学生从这块丢弃的馒头写起,并与学生同题作文。这次偶然性习作教学训练,让我领悟到了写作教学的真谛:习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真实体验的结果。作文的本质就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述自我心灵,小学生习作的关键是入情入境的体验、鲜活的内容,是写真实、表心意、达心声。在教学中,我从“看、做、说、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养成“看”的习惯
写作第一须观察。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让他们留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捕捉观察中的灵感,及时记录在日记上,为写出新意之作积累素材。其次,训练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结合单元组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长期观察某一种事物,日积月累,丰富素材。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范例,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丰子恺的“白鹅”都是长期观察的结晶,在教学中让学生品读体味,领会作者长期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再次,指导学生写景写物的文章,提前几周或更长的时间布置观察、记录,抓特点,写特点,不虚构、不抄袭,实事求是,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拥有“做”的体验
做即实践,体验。首先,教学中凡是写事之作,我都让学生去体验,写出具有切身感受的真实之作。其次,习作讲究灵活性,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有活动就让学生写活动,有义务劳动就让学生记叙劳动过程。再次,为让学生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我就让学生去采访同学、老师,将采访到的观点进行汇总,形成棱角分明、切实可行的建议书,将采访经过与体验形成内容具体的文章,让他们先做后写,有话要说,有事可写。
三、搭建“说”的舞台
我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交流、分享所见和所做。每天下午开展十分钟的“见闻录”活动,让学生说自己的观察,谈自己的新奇发现之事,讲自己的体验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让他们倾听,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发现与体验。学生“说”也就是说内容,明主题,小组交流,相互提建议,这样先说后写的模式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同步成长。
四、进行“写”的训练
“写什么”至关重要,对于“怎样写”的写作技巧则让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融会贯通。特别是要突破课堂教作文的局限,让学生写乐写之事,自主拟题,自由习作。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同题二次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同学与教师的评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作文,使其在再次或反复的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小练笔活动,坚持每天一记,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发动学生多读书、恒读书、记笔记,丰富积累,不断提高。习作贵有恒,内容贵真实。只有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积累,去写作,生命的习作才会自然流淌。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莲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