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兴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探求新知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以新课导入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教师导入安排设计得好,就能引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好的导入,能使课堂上师生情绪高涨,教师教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猴王把三个大西瓜分给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分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子一块,第二只小猴子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个西瓜分成了八块,分给第二只猴子两块,第三只猴子看见了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个西瓜分成了十二块,分给第三只猴子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西瓜最多?”听了这个故事后,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第一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说是第二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说是第三只猴子分得多,有的说三只猴子分得一样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再通过电脑演示猴王分西瓜的过程,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一样多。接着导入新课:“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通过这样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的新奇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感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识,在喜悦中索取,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一年级讲“比多少”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色圆形和三角形,在课桌上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一一对应的摆法,再通过观察、拼摆等操作活动,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这些概念,然后再通过“拍手游戏”(如:老师先拍两下,学生按老师的口令比老师多拍三下、或同样多、或少拍一下等),这些新概念在学生亲自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在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建立起来了。
四、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师要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很敏感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要真心真意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因为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情感的因素往往排在首位。当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护,感到被尊重,很自然地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教师教学的课就会用心去听、愿意去学;相反地,如果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歧视、污辱、漠视的态度,学生也会相应地不尊重、不热爱教师,就算你的课上得再好,他也无心向学,听不进去。常常私底下听到一些学生讨论哪个教师好,哪个教师不好,不爱听他的课,这些反映了不同教师在这些方面处理手法的不同。
2.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让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无心向学,自暴自弃。所以,教师应善于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上,对成绩好的学生,提的问题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较高的层次上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差生,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就可以了,练习也是模仿性的,或少加变化,对他们少许的成功,也要及时表扬,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因为这少许的成功,会推动他们积极学习,成为他们去争取获得更多成功机会的动力。
3.让后进生“体面”地坐下去
在学生“脸涨得通红,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确的方面,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体面”地坐下去,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大力提倡的。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例外。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为“后进生”提供进步的阶梯,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芦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