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2-04-29 00:00:00杨月霞
新课程·小学 2012年4期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如何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使之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实际体现。语文教师应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掌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这对于有效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课程资源;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凭借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文关怀是课程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对每个儿童的尊重,关注每位学生的兴趣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其次是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祖国语言的快乐,时时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儿童的创造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呈现方式都体现了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每一课都安排了优美的情景图,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再如,每一篇儿歌、韵文及阅读范文,不仅语言规范、优美,而且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自然的关爱以及儿童的美好向往。课后练习设计有“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等,“语文园地”设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展示台”等栏目,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的愿望。无论是人文熏陶,还是落实“三维”目标,语文实践是枢纽,教师应该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想方设法地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实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当教材资源向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还要看到一扇扇窗,只有当你领着学生去把它们一扇扇打开之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体验教材,以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人生体验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就是一部异彩纷呈的立体“教科书”,教师应拓展性地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内课程资源如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环境、电教设备以及学生家长等都是最直接、最显现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挖掘、合理利用,使之服务于语文教学。

比如,教室的布置要有文化特色,知识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等都可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息来源;室内电视、广播可以让学生获得新鲜的动态素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学校图书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库,开放阅读、定期借阅、新书推荐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而教师可开展如知识竞赛、阅读之星、故事大王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样能大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优化。另外,校园环境中的校园景物、名言警句、警示标语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这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所用。

校外学习资源其实很多,例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是语文学习资源。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师应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有效开发网络资源,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学习的好教材,互联网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富教学资源的宝库。网络资源以其海量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设施的引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为学生学习语文拓宽了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利用画面显示情境,通过文字解释情境,为学生创设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网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利用教材的同时,开发网络资源,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材走向网络,促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四、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以期实现教学相长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已成为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语文教师借助校园网进行信息整合、交流、备课,从不同角度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进行解读和二次开发,同时,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富有创意的预设性安排。另一方面,学校将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优秀的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课件等上传到网络上,便于资源共享,放大资源效应。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工具,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的资源共享让教师减少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贴切、更形象、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利用校园网优势,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本感性的感受,多种感官互相促进,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美好体验。课内外,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语言的感悟提高到新的层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工具让学生分享资源、互相评价、借鉴,及时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一切有效资源,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最为有效和足量的训练,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