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浸润孩子心灵,讲究方法,让其能动习作。应走进孩子的心灵,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孩子习作;紧扣课本,激发孩子在欣赏中习作;走出校园,引领孩子在快乐中习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吸引孩子在探究中习作;分享成功喜悦,让孩子在收获中习作。
关键词:浸润;心灵;引导;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怕”习作,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或无病呻吟、或无从下笔、或东拼西凑、或抄袭范文、或胡编乱造、或纯属虚构……老师教得“简单”,或稍加点拨后让孩子作文,或出示范文后让孩子作文……如此下去,作文教学质量自然低下。其主观原因是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上形成了“障碍”“脱节”,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达不到和谐共振;客观上,孩子积累的素材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教法简单,再加之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学功底差,让本应该水到渠成的心灵源泉断而竭之。
如何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其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激活其内因,调动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孩子习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包括情感魅力、语言魅力、教学魅力等。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用爱唤起美好的情感,用丰富的学识去感召学生。给孩子以温暖的爱,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中快乐地学习。我现在接任的这个班的学生当初“谈作文色变”,稍能写作文的是极少数。我除了平时教学注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感染外,还与所有的孩子交心并给予鼓励。我平时指导作文时,一般是即兴作文,让孩子从心底佩服老师。开展活动时,即兴作诗,给孩子以吸引力。一年之后的情况是另一番可喜景象:除了少数几人怕写而外,大部分能写四百字以上的作文了,有十多人还能写出不错的诗歌来,并加入了宁河诗社。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有流畅优美的文笔和即兴作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终身学习、文理渗透、文理补充,以适应时代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博学精深、多才多能,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像磁场一样对学生永远都有吸引力,让孩子永远处于兴奋状态。
二、紧扣课本,激发孩子在欣赏中习作
新课标所选课文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美片段与语句让孩子品味,以此来培养写作兴趣。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智慧不仅仅在于知识,而且在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中练笔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续写、仿写片断,改写结尾等均为行之有效的形式。在练习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手让孩子们去写,孩子们会兴趣盎然,写作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练笔本身也是有趣的活动,对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有好处。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让孩子品读了父亲的外貌描写的文字后便安排孩子写父亲。有个孩子这样写道:“爸爸常年看不到阳光的脸上今天居然有了笑容,两眼盯着我的作文,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与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后来,这孩子的习作一次比一次好。
三、走出校园,引领孩子在快乐中习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则是认识生活的起点和基础,是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叶圣陶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点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事。”
小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观察内容很多,东升的旭日,多姿多彩的晚霞,灿烂耀眼的星空,皎洁明净的明月,雨后初晴的绿树,云雾迷蒙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还可引导孩子观察体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草吐新绿、树木长新芽,大自然的一切都挂着“生机勃勃”的名片;夏日轰隆隆的雷声震动大地,耀眼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雨雾将大自然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秋天的风使树叶的五彩斑斓的梦飞舞起来,把菊花吹得更香更艳;冬天的雪景,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你的眼前……
观察方法最好分学段进行,低年级重在教给学生对大自然的静态的观察方法。那碧绿的田野、绵延的群山、清澈的小河、飘香的秋天等都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真切地感受。颜色、样子、大小、多少等均要按一定顺序去观察。或由近及远,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下至上,有条理、有层次地观察。中高段重在教给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动态,即大自然中那些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事物和现象,如日出、月蚀、雷雨、彩虹、飘雪等。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的特点。如观察日出时的颜色、大小、光线强度、大地颜色、人们的活动等。
合理的联想也是观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孩子开动脑筋想想:眼前景物的色彩、姿态像什么?看着它,它是不是也在瞧着你,甚至还想跟你说些什么?这样一想,你的心儿就好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的作文就可以写得很有情趣了。有个孩子看到月光照在大宁河河面上波光粼粼的情景时,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样写道:“月光洒在河面上,微风吹过,那点点涟漪像星星眨眼,如宁河的鱼群蹦跳。灯光摇曳,将山区小城摇醒,把美丽的梦带到山外。”因其观察细致,并进行合理想象,将月夜下宁河水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除了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描画、写生外,教师还应教孩子们去从生活中感悟、学习,要引导孩子去读社会这本书。孩子尽管阅历浅,但他们的生活毕竟还是丰富的,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如平时有计划地让孩子观察老师、同学、家长或一次活动、一件小事、一种花草、一个小动物等,并随时做好记录。长此下去,孩子写起来如同囊中取物。如此巧妙地将作文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真实、具体。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吸引孩子在探究中习作
孩子喜欢参加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和表现自我,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成语接龙、猜谜语、作文手抄报、古诗词背诵等比赛,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课本剧表演等情境,课外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汉字”“我与城市同行”等主题活动等都是丰富作文素材库的好办法,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孩子实际,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理念。
富于幻想是小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充满好奇地打量着世界,凭着想象描绘世界,喜欢用画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爱画花草树木、云雾雨雪、鸟兽鱼虫,卡通洋娃、枪炮飞机、火箭超人、变型金刚等。让学生画出心中的理想,画出大自然的美丽,画出生活中的感悟等,让孩子在画画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先画后写,图文并茂;二是边画边写,两线并行;三是先写后画,以画改写。形式虽然简单,但孩子易于接受,久而久之,孩子能养成爱想爱画的习惯。
五、分享成功喜悦,让孩子在收获中习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引领孩子多改,的确是一种好办法。让孩子在合作中改,不要越俎代庖。长期进行“数易其稿”的训练,既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使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评改的方式很多,有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家长评改等。
“闪光点寻找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学生爱上写作的方法。老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尽量把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找出来并加以鼓励性点评。除此之外,我在QQ空间建立了“七彩童年”“佳作欣赏”等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览,吸引孩子们来欣赏,让被选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孩子的写作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就会产生积极向上、强烈求知的欲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文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作品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04.
[2]沈友明.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3]李子建.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08.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