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2-04-29 00:00:00李秀波
新课程·小学 2012年8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准备了一幅相关故事情节的图画,首先出示图画,让学生猜猜“小鸟和青蛙究竟说些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急于想阅读小鸟和青蛙的故事。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柳树醒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再读课文。

语文的学习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学习侧重点不同。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松懈,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精确的讲述,巧妙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 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镇二台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