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之管见

2012-04-29 00:00:00刘兆丰
新课程·小学 2012年8期

当前,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索然无味。究其根源,是学生对数学缺乏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数学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当你被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驱使时,一本书彻夜捧读也不觉得累,一堂课反复回味而不觉得苦。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建立师生情感,培养兴趣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就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的。因此,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只有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才爱听老师上课,从而对老师带的学科也就会慢慢产生兴趣。

二、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他们渴望学习的心里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出示这样一道趣题:小红今年9岁,他哥哥小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明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道:“3岁。”话音刚落,就遭到了思维敏捷的学生的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议论纷纷,但都没有想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说:“学习完这节课,大家就会解答了。”从而引出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新知,激发兴趣

1.在精心设问中探究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铁环,马上提问:“同学们,怎样测量这个铁环的周长呢?”一学生马上回答:“可以用滚动的方法。”老师接着又问:“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用上面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方便吗?”“不方便。”在学生观察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的前提下,又提问:“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一次次提问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涨,而且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知。

2.在动手操作中应用新知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的理解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的作用。它不仅能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还因为它需要手、口、眼、脑协调活动,其全身心就会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协调的身心活动。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树立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强调鼓励学生“做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每个学生剪一个半径是10厘米的圆,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小于10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这样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探究、应用新知的兴趣。

3.设计练习,提高兴趣

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方法比赛,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也可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等数学活动,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接力做题、抢答、对口令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的学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及时地、科学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利用教学、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