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的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

2012-04-29 00:00:00孙成祥
新课程·小学 2012年5期

美育以其独特的功能历史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不仅能增进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且也能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科学》的编写原则中也明确提出:“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进行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呢?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考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生活环境美是社会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文明水平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如,教学《考察家乡的水域》时,课前我组织学生考察村边的小河,指导学生观察小河两边生活垃圾、动物遗体成堆,河水污浊且漂浮着油污,白色垃圾更是随处可见……然后带领学生考察山间小溪,只见两岸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溪水清澈见底……通过两处水域的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水域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水域不受污染的重大意义,从而得出环境美是水域不受污染的条件,从而启发学生改造环境、保护环境,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做贡献。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环境美的重要性,进行了社会美教育。

二、课堂操作,创造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具有形象性,有着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小学阶段的儿童具体形象记忆占优势。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利用教材内容,引情激趣,把要探究的知识融于课堂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课后观察,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所引起的人的美感体验。我们能感受、体验到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鸟兽花卉等大自然的美。

在科学课中,一些季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由于与当地季节变化不太一致,加之植物生长变化所需时间较长,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因此,我就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抓住时节,随时将学生领到校外进行实地观察指导,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既巩固了知识,也使学生充分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进行了自然美教育。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