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学生——高效课堂的保障

2012-04-29 00:00:00廖贞明
新课程·小学 2012年7期

为了能完美地演绎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在课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文本,研究作者创作的背景,研究文本产生的时代意义,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在这些之后,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训练点的设计等。然后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进行一场早已设计好线路和目的地的旅游。教师就像一位只顾完成任务的导游,按照已经设计好的线路,完全不顾及“游客”的感受,带着学生进行一场早有预谋的表演,完成这趟旅游就万事大吉了。结果是学生只有被限制的窘迫,没有了不确定线路和未知世界的吸引,少了意外发现的乐趣,创造性被教师温柔地“扼杀”。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都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教学设计和课堂有效衔接。

一、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首先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例如,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都有浓厚的兴趣,但许多教师都不喜欢教,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进行非常理性的教学设计: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这样的设计,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自然,教师也就无法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这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课前学生喜欢,学着学着就开始讨厌了。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其实,只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教学的尴尬,使得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成就感,课堂生命激扬,灵性流动。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选用了四篇科普说明文,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习这几篇文章。《新型玻璃》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发明家”的角色,设计“发明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介绍自己的“发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上台发布的“发明家”个个热情高涨,把新型玻璃介绍得准确全面。台下的学生也当起了鉴定者和新闻记者,用书本卷成“长枪短炮”录音录像。《鲸》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海底探险家的角色,畅游海底,与鲸鱼对话,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松鼠》的教学,可以赋予学生摄影家的角色,品读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就像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一张张富有生气的照片,与摄影师不同的是,学生是用语言来描述他们拍摄的照片,激发兴趣与发展语言两不误。《假如没有灰尘》则可以赋予学生太空宇航员的角色进行太空调查,把写调查报告融入课堂,读写同时发展。

二、教学实施注重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是课堂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流动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如果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实施,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忽视和不尊重。许多教师教学主张与教学表现不一致,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又是回到教师本位上。课堂完全不关注学生的表现,只顾自说自话,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让课堂简单的线性滑行。教师预设圈套,讨论中只要学生一陷入老师的埋伏圈,达到设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即让讨论戛然而止。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扭到预设的思路上来,毫无教学机智可言,完全漠视学生。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在一节续编《龟兔赛跑》的作文课上,有学生提出,可以改为比倒着跑。这是一个思维闪亮点,照这种思路编出来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一个学生的一种创新思路,而是顺势而导,及时点拨,将其提炼升华,深掘内涵,层层深入地拓展全体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师:看啊,××同学只是将比赛规则做了小小的更改,就改出了新意。那么,还可以对比赛规则做怎样的变动呢?

生:还可以改为负重越野、铁人三项赛、花样赛跑。

师:编童话故事要敢想敢创,想别人所不敢想。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才能引人入胜。那么,除了可以更改比赛规则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生:还可以改变比赛路线,如改为水路、水陆路兼有……

生:还可以考虑比赛结果,如兔赢龟输、龟赢兔输、龟兔皆赢、龟兔皆输、龟兔平手……

在《学奕》一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发表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师:读了这篇文言文有什么体会?

生:学习应该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觉得第二个人应该去学习射箭,如果他去学习射箭,说不定还可以拿奥运会金牌呢。

师(有点吃惊):为什么?

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仅有兴趣就够吗?

生(思考片刻):还应该像第一个人一样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行!

(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如果这样,或许他会真如你所言成为一名奥运会射箭冠军。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新课改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气氛渐趋民主、和谐、活跃,教与学的方式正持续发生着“质”的变化,课堂上生成的创新火花越来越多,创意型资源日益丰足。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师应抓住意外的精彩,捕捉节外生枝的亮点,并由此拓展开去,打开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纵深处体会,大雪无痕似的加深情感体验,使之成为点燃全体学生创新引擎的“星星之火”,激活课堂生命活力的“兴奋剂”,让课堂繁花似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 厦门市寨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