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两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后来渐渐迷上了这一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得“满堂春色”。
一、热切期待:“1,2,3,4,5……还有再举手的吗”
两年前,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刚开始,我发现课堂上缺乏生机,便加大了提问的密度,降低了提问的难度,扩大了提问的范围,尤其将目光聚焦在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课堂渐渐活跃起来。
课堂上,当我一本正经地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回答问题不再由老师点名,而是自己主动站起来发言”时,孩子们先是一愣,后来又是东张西望。也许是不适应,也许是在等待,当一个问题抛了出去后,课堂上一片寂静,好久都没有动静。“愿意自由发言的请举手!”终于,有几个胆大的学生怯怯地举起了手,我赶紧抓住契机,用手指着几只小手,大声地缓慢地数了起来:“1——2——3——4——”在我拖长了的声音中,又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我又继续夸张地数下去:“5,6,7,8,9……还有再举手的吗?”在几次反复后,小手渐渐成林了,我也感到一丝欣喜:能让学生面对自由回答举起手,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尽管也是举手,但它的含义是不同的,它意味着学生对自由回答的认可,意味着对主动表现的自信。“好,谁来回答?”于是,在我的不点名下,有几个学生主动发了言。
二、积极尝试:“不举手,谁先来说一说”
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面对课堂上抛出问题后的学生,举起的小手成林,我果断地进行了下一步的引导:“请把手放下。现在不举手,谁先来说一说?”因为有了前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很快适应了不举手的自由回答。这时,学生无需自己举手的暗示,无需老师的点名,能主动地积极地发言,需要一种勇气,一种信心。
三、适时缓冲:“已经发过言的等一等,把机会让给别人,好吗”
习惯成自然,因为缺少了约束,一些“活跃分子”便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课堂上出现了逢问必答的局面,有时甚至出现了几个“名角”主宰课堂的局面。于是,我适时进行“缓冲”:“已经发过言的等一等,把机会让给别人,好吗?”这样一来,回答问题的面渐渐广了起来。
四、友情提醒:“这节课还有几分钟,没发过言的请抓紧机会”
尽管有对“活跃分子”的表面约束,尽管有对面向全体的内心承诺,尽管有老师热情期待的目光,还是有原先部分胆怯、内向的学生又渐渐恢复了本性,一味地做起了“旁观者”,更有个别学习懒惰者趁机扮演了“局外人”的角色。于是,我跟学生约法三章:一节课之内(有时是一天之内)必须自由回答问题一次,将每天回答问题的情况与小组积分相挂钩(因班级里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日常行为规范竞赛活动)。这样通过小组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自由式回答”中来。
五、委婉疏导:“别急,有的是机会,一个一个说,好吗”
也许是对自由式回答的适应,也许是小组竞赛催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当一个问题刚抛出,“刷刷”班级里站起一大片,咋办?这时,还属于自由式回答的起步阶段,切不可草率地让学生都坐下。那样,只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浇灭学生的自信火花。我常常带着一丝赞许,带着一丝歉意,委婉地说:“同学们的热情真高,这么多同学想发言。别急,有的是机会,一个一个说,好吗?”
六、有效延伸:“你听清别人的发言了吗”
到这一环节,只能说自由式回答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学生往往只顾思考自己的发言,只顾抢着站起来,而对他人的发言毫不在意,根本谈不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此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常常借助“你听清别人的发言了吗?”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有倾听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知灼见;有倾听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个性飞扬。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