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瞬间,播放精彩

2012-04-29 00:00:00陈杰超
新课程·小学 2012年7期

摘要:即使再出色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黯然失色的时候。教学的生成,在精彩瞬间产生的时候往往成为教师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因势利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瞬间;因势利导;学生

教师必须怀着一种学者的心态去教学生,传道授业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但如果教师只死扣这样的观念,发展下去必然会使学生走入一条死胡同,死死地抓住书本中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有着求新、求知的心态,不耻下问的可贵品质。正因为有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正是这样的一些意外使我们的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我们的老师时常抱怨,为什么上课总是那么平淡,学生不能积极地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简要地进行阐述。

一、产生问题,因势利导,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当然也有像费奥多罗夫老师一样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上《制作我们的小赛车》这一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根据课本的一些例子制作了小赛车,可能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这些学生制作看上去很机械,没有创意。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以下情况:

师:大家做得都很精致。但是我发现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1:老师,我看其他同学做的都跟书上的差不多,没什么创意。

师:那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1:我觉得可以用我们平时玩的钻天炮作为推动小车前进的动力。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不可行呢?

生2:我觉得不行,这种动力太危险了,会伤到人的。

生1: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危险的……

生3:那老师我觉得使用马达更好些,不太有危险,而且行进的路程也会更长。

……

这位学生在讨论中还是不依不饶地进行着自己的辩解,在他时快时缓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当时心里也很矛盾。但是他这样积极开动脑筋,打开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选取材料的空间。像橡皮筋、气球这些才是我们课堂中常用常想得到的动力工具,我们也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想象不是无厘头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正是在此时得到了真正的考验。

二、变“不利”为“动力”,挖掘学生潜能

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我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在得出实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结果之后,开始做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时候,许多小组把橡皮泥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船形的、星形的、长方形的等。在做好之后,准备试水了。有个小组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小船很快沉入了水中。我赶忙过去,一个一个小组地看过来,发现有不少小组的作品沉入了水中,这可怎么办呢?这课看来不成功了,学生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特别是马泽文,“老师,为什么这个小船会沉下去呢?”

这一个问题激醒了我,于是问学生,制作的小船为什么会下沉呢?学生都认为进行那样的操作肯定能让小船浮起来。没等我提出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生1:我觉得我们做的小船不够精致,不然的话也不会下沉了。

生2: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材料的问题,这个橡皮泥在水里很容易融化,这样的话水很快就淹没了小船。

师:但是有一个小组做得很一般,但是老师发现他们的小船能浮在水面上。

生3:可能是因为我们设计有问题吧。

师:那好,现在小组再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在课外找一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上。

课后得知学生都自行买了橡皮泥进行多次实验,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家长……

这次实验的失败主要是我没有认真取材,在得到材料之后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认为实验必在意料之中。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但我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意向不到的收获。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所以在课堂中只要保持一种执著的理想,必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三、创设条件,注重内化道德形成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在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探究时间的确定往往会“出人意料”,只有在教学后才能判断。

在课外生物活动中,我选取了三个阶段的工作:

1.选取生物地址。

2.播种季节的选择。

3.播种种子。

在第一个环节之中,一位生物园的选取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在做的过程还是出现不少的问题。

师:请大家商量着选一块地,作为我们的生物园,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适合种植呢?

生1:老师,我认为那块地比较好,看现在那儿有着充足的阳光,我想,种在那里的花草会长得更好。(我们一群人就围在那块地上了)

生2:老师,我觉得马泽文选得不好,看看这儿的泥土,好像没有营养,不肥沃。

师:看来我们要选一块既有阳光,土地又很肥沃的地。是不是这些条件足够了呢?

生:不是的。

师:那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议论。

生3:我觉得土地既要有营养,也要松软一点。

师:那要怎么办啊?

生1:我们可以把蚯蚓抓来,放进泥土里,让蚯蚓帮忙松土。

生2:但是蚯蚓在这样的土里是生长不了的,这土又干又硬,它需要湿润、阴暗的环境啊。

师:有道理。(还没等一个问题解决,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生3: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去年下雨的时候,这里有些地方积了不少的水,好几天都没有干,万一遇到下雨天,水流不掉,那不是把植物都给淹死了啊。(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孩子们显得很激动)

生1:老师,我有办法,在我们开辟的生物园的地方,挖一条水渠,把多余的水随着沟渠流到外面去。

……

师:那么这一块地就作为我们的生物园吧,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看到大家在生物园中忙碌的身影。

我们不能预料课中会发生些什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的过程在于现场的表演,抓住瞬间的美丽,释放无尽的光彩,照亮学生心中那颗无比纯真的求知心。而我们教师要做助推器,使祖国的“火箭们”能在太空翱翔。抓住精彩的每一瞬间,让我们的学生体会一丝快乐,一丝愉悦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2]盛新竹.“意外”:燃起学生探究的火花.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永和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