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构筑完美教室

2012-04-29 00:00:00王举山
新课程·小学 2012年7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说过一段话:“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空白处有什么?也许是学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也许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它是动态的、是鲜活的。

一、让桌椅空白处洋溢着真诚对话的氛围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话语才能使桌椅之外的空白处充满生命的律动?给学生一个开放、探究、建构、感悟、快乐的课堂?

对话之一: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跨越时空

世界、文本是师生开展对话的中介。首先,借助文本创作和对话,获得认知与感悟,是师生对话教学的突破口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参与意识,更强调主动参与从中获取感受,与文本共同生成带有学生个体色彩的文本意义。要求教师将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创造动与静相宜的气氛,使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淌着欢快。其次,仅有文本的对话是有局限性的,光有知识的对话是狭隘的,更应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对话的灵性。

对话之二: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民主平等

对话的本质是什么?是“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离开了这几点,人——教师就会露出话语的霸权,对话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难发现,部分所谓的优质课堂虽然有问有答,多是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在教师话语霸权下,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实现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完全是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如何跳出这样的圈套呢?应该给学生三种权利:个性化表达、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如此,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才能实现“双赢”,对话的意义也在权利被赋予的同时被极大地充盈着、拓展着、延伸着、升华着……

对话之三:人与自我的对话——反思性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视野替代学生的视野,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视野遮蔽其他学生的视野,要尽可能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让智慧得以碰撞(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更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让心灵得以升华(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总结:我收获了多少?我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偏偏拣到了沙石而遗漏了金玉……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反思成长的履历;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中的秘密,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自己在某一个原点进行直面对话。

二、让桌椅空白处洋溢着尊重、唤醒与启发的氛围

完美的教室应该是学生生命的奠基,让每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沐浴在道德、语言、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的熠熠光辉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室里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所谓的富有创意的马蹄形摆放的桌椅,也不是诸如书画、作文爬满的墙壁文化,而是桌椅之外流淌的一种气氛。想想:如果学生总是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学生怎敢“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学生总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桌椅之外又怎能真正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而这样的空气不正是学生最渴望的吗?

互相尊重是完美教室的基石。互相尊重,意味着师生间、生生间是互帮互学的共同体,是团结协作的管理共同体,是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互相尊重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其人格,昂奋其精神,激发其情感,坚定其信心,不论天赋高低都昂首挺胸,无忧无虑,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师创设滋润生命、尊重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场所,得以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编织有限之生的不朽意义。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它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源于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重新召回学生的灵性、魂魄和神圣性。而真正的唤醒必须来自于解放,来自于信任。为什么杜郎口的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绽放着自信,是因为他们摆脱了知识的桎梏,摆脱了“教”的束缚,能够自主能动地学习知识,因而充满活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命的远方点燃一簇美丽的火光,学生就会发现知识的美,发现生活的美,为之陶醉,从而进入快乐的思维境界。

教师——在于递给学生攀登的梯子,在于给学生架设远望的镜子。真正的启发是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而这种课堂文化其实就静悄悄地渗透在桌椅之外的空白处。一间教室是否完美,是否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一切有赖于教师的努力,有赖于每一个有心之人的努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昌县六坝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