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念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2-04-29 00:00:00王秀媛
新课程·小学 2012年7期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在大量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中许多主张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创造;探索;激活;操作;质疑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主要标志,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索,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萌生创新意识的机会和足够的活动空间。

一、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地和先生说。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考,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实物图(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提问:“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试试看!”经过学生探索,“创造”出四种方法:

方法一:2+2+3+3=10(厘米)

方法二:2x2+3x2=10(厘米)

方法三:(3+2)x2=10(厘米)

方法四:2+3+2+3=10(厘米)

四种结果都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四种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最容易掌握呢?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比较出方法3最简便,易记忆,计算时省力,因此,方法3被定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宽)x2。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优化练习过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方法,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精设内容,提供创新素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转方向,灵活思考,以期待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练习中的创新素材,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完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填空( )÷( )=6……1(除数小于10)。开始时,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久,有的学生说,19÷3=6……1;有的说,49÷8=6……1。其他学生受到了启发,你一言,我一语,一共提出了八种填法。我把这些填法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并且有意按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从2写到9,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填法7÷1=6……1。马上有学生说,不对,它的除数至少是2,不能是1。

这时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面对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我又说:“只要肯动脑子,敢于创新,相信人人都会想出比别人更高、更巧妙的方法。”

2.变换方法,营造创新机会

在练习的设计中,要精心设计,诱发思维动机,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根据条件,让学生补充问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_________?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一定会提出很多问题:

(1)用去多少吨?

(2)还剩多少吨?

(3)用去的是还剩的几倍?

……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给予表扬和肯定,接下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第二个问题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引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因此,教师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动手,让新知识在学习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四、鼓励质疑问题,保持创新积极性

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毋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树立“人人求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