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着眼于国家宏观指导,重庆市教科院以地方特色编制一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教材,九龙坡区一线教师在区教科所“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实施”教研的带动下,对3~6年级48个活动进行课例剖析研究,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六种课型的操作模式,现介绍如下。
一、问题探究型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二)课型模式
1.提出问题 聚焦问题
科学家研究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探究做好准备。
2.大胆猜测 组织探究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的历史表明:好些伟大的发现源自于大胆的猜测。猜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择法研究 分类对比
活动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方法一:查阅资料。方法二:实地考察。方法三:问卷调查。方法四:访谈记录。方法五:统计对比。但到底选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要根据课型实际情况而定。
4.解决问题 深化探究
解决问题,深化探究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自寻找答案,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小组所要探究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各小组围绕主题,根据自己的爱好、经验等来确立探究内容。当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范围由小到大,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大胆质疑。
5.延伸问题 拓展探究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指出:各学科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延伸、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技能在各学科中拓展、加深。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科整合,提倡拓展探究。学生在活动中边探索边生成新的问题,在新的问题上又不断拓展研究。
二、方法指导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几乎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二)课型模式
1.激趣导入 引出主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主动构建知识。
2.资料收集 整合梳理
在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在教师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周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有关资料收集、整理,使学生对小组成果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3.小组探讨 归纳提炼
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和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小组再进行一些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中,不但探讨、发现某种资料的加工和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归纳提炼方法的同时,认识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发现、创造和分享的快乐。
4.小组交流 总结方法
方法指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而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所学方法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活动中,教师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与经历探究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提炼总结。
5.结合实践 尝试运用
方法的价值在于运用。学生对方法的认识源于实践,同时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深化。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主动地运用初步掌握的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所学方法的价值,方法从知识的形态逐步走向技能的形态,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思维为主的,他们的知识形成过程更是主要依靠动手操作而获得。通过动手操作,既让学生能在动中想、动中说、动中学、动中获,学生不仅品尝到亲自动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课型模式
1.激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教师设计精当的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创设情境、范作引趣、音像激情、比较探索、巧设谜语、表演导入等。
2.合作探究
抓住学生的质疑点、好奇点、兴趣点,及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探索得出正确的操作或制作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3.交流归纳
在合作探究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交流汇报,质疑互补。第二步,模仿演示,整体回顾环节要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正与归纳、提炼正确的方法。
4.实践操作
当学生开始动手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巡视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注意细心观察学生练习的步骤方法是否正确,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确等。如果是多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集体指导,使教学重点得以落实,难点得以突破。
5.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是动手操作型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展示的内容通常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技能的操作步骤及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交流他们的真情实感,使教学达到生动的思想教育目的。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自我教育、巩固、提高的过程。
6.拓展创新
拓展与创新既是课堂技能操作的延伸与补充,也是动手动脑锻炼的提升与拓宽。如果课堂机动时间宽松,可以安排在课内,如果课堂时间紧张也可安排在课后。无论是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后,都要在激发起学生创新探究兴趣的前提下进行。
四、展示交流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实施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展示交流课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
(二)课型模式
1.回顾导入
回顾导入,对展示交流前面所收集的资料或进行的相关活动进行适当回顾,从而导入本节展示交流的内容。
2.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分多种形式:小组交流、生生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如果学生不太会交流,教师可以从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听不明白的,可以鼓励对各小组进行质疑、提问,使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3.风采展示
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成果展示是静态的;而有的展示是动态的;有的展示动静结合,但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4.提升延伸
在风采展示交流中,既有作品的展示,又有方法的交流、反思;既总结了前段的活动,又为后续活动做了铺垫。学生体会到小小的成功。在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收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等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
五、亲身体验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凡事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用旁观者的态度,或者从纸上感悟,往往有如雨水滴到荷叶上,很难真正体会。真聪明不在嘴巴上,不在表面上,而在亲身体会、身体力行上。
(二)课型模式
1.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激趣内容要与活动内容有关。其次,激趣时间不宜过长。第三,激趣力求精而少。
2.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既合作完成任务,又在合作中产生新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产生更深入的研究行动,向更深层次去探究。在亲身型体验课程里,小组合作去探究相关要体验内容的步骤、方法,并记录下来,没有把握的内容还可以大胆猜测。
3.亲身体验
体验型的课型,重要的是用心去体验。学生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由于有了前环节小组的探究与发现,小组长带领成员进行体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学生在“体验”中记录下有关步骤及想法、发现,并与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小组合作结论。
4.总结交流
此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亲身体验后的感受与发现的总结。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对亲身体验的结果进行印证对比,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体验的预设目标;然后,每小组轮流在班上交流活动的体会与发现,从“学中体验”“个体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六、主题生成课型模式
(一)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它强调指向学生的经验、生活实际和社会需要,以主题的形式实现各类课程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主题的选择、设计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第一步”,它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向,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也承载着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精髓。
(二)课型模式
1.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即通过创设情境、搜集与分析材料、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导入新的学习实践活动。
2.筛选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不少问题有的没有研究价值,有的问题根本无法实施,有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着眼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切入点要小等方面进行筛选。
3.生成主题
生成主题即归纳课题。归纳课题是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共同特征。归纳和确定课题应该分两部完成:第一步,通过第一轮的筛选问题,先把无效的问题剔除。第二步,引导学生把要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4.初订方案
初订方案即按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初步讨论具体的活动方案。可分两步来进行:一是成立活动小组。二是初订小组活动方案,由各小组集思广益,制订计划,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经过一年的探究,教师对于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课型模式,只要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我们的课堂模式就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