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差错”

2012-04-29 00:00:00李钟声
新课程·小学 2012年7期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如洪水猛兽。新课堂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正的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因此,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差错的问题就越发凸显出来。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成功地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因差错而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

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看图找关系》一课,其中设计了根据要求在三幅图中找出淘气上午的课时安排图,并解释其他两幅图可能描述的事件。当几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基本完整时,忽然有一位男生补充说:“在图上还有一些与时间平行的部分,这表示上课时所耽搁的时间。”看来,这位同学的确是看懂图意了,我想老师肯定会表扬他。可没想到,这位老师却冷冷地说:“上课可不能用耽搁来表示呀!请坐。”这无疑是向学生泼了一盆冷水。

对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错,这位男生的回答可能用词不当,不够准确,似乎存在一定的差错,但是这种差错背后却折射出他的智慧与学习品质。首先,说明他一定是认真倾听了别人的发言;其次,通过观察、倾听与思考,他发现了别人意识不到的问题;第三,他敢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点,即使这种语言不够完善,甚至有些稚嫩,而他却不选择人云亦云。也许当时老师缺乏思考,没有敏锐地捕捉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挖深教材。我认为,此时教师应先积极地肯定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进而建议他选择合适的词语,并抓住他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时间与楼层的关系、折线倾斜度、“平行线段”的长度与时间的关系,体会数学图形设计的科学性与简洁性,为今后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提供方法指导。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课——《计算器》,在课尾,华老师请学生挑战计算22222222×55555555等于多少,由于学生计算器的容量有限,所以结果呈现出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显示完整答案。那么,哪一种才是对的呢?以下是学生的猜测与教师的引导:

生1:我觉得用2×8的结果乘以5×8的结果。

师:好,大胆的想法!现在大家一起算一算。

生(齐):640。

生1:我错了。

师:哦,他自己就发现错了。不过,我很佩服这位同学,在计算器没法算的情况下,他想到动脑子了!(老师带头鼓掌,学生们也鼓起掌来。)

生2:可以口算,二五一十,二五一十,8个二五一十,所以得数是111111110。(教师冲她点头。)

生1:不对,8个2乘8个5的得数应是15位或者16位数。(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

……

师:我们来欣赏后面那位女同学的计算过程。

生笑声一片,有的说方法太笨,有的说太麻烦……

而老师却引导大家观察哪些部分依次往前移一位,有几个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从而总结出:有时候笨方法还是很管用的,最基本的往往是最有用的!进而揭示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思想。

回顾华老师的教学,计算器无法显示完整答案,就想一块此路不通的“路标”,指引学生另辟捷径;同学“640”的错误答案,是一种启发,启发同学们去探索数与数的关系;“111111110”可以说就是一种进步,但也可以说是前一个差错撞击出的;出乎意料的竖式,又可以说是受“1111111110”的提示。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差错具有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等功能。我们教师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

因此,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教师不应单单着眼在对还是不对,更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大还是小,是现实价值还是长远价值。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