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做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尝试,将阅读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力求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产生“碰撞”,撞出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生活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产生了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巧妙,紧扣主题,就能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愿望,收到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
二、借助生活经历,感悟文本
1.依据生活体验,品词析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并充分运用。如理解《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一句时,我就通过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滑”字的妙处。以讲台桌面为湖面,手为船,让一个擅长舞蹈的女生上台演示“船”是如何滑过“湖面”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
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正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体验间搭建桥梁,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运用生活情境,展开对话
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为避免学生学起来困难,提不起兴趣等问题,我先创设场景,让学生把文中描绘的场面演出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创设了生活化的场景,难懂的文言变成了有形、可感的生活化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3.体会生活,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拓展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桂林山水》一课中,那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把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描绘得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陶醉。在拓展延伸环节:感悟生活中的“美”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争先恐后。由此可见,只要能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三、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针对语文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让学生把活动中的一些有意义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写出来。通过开展活动,创造生活写作素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丰富的材料,在写作中与他人一同分享快乐。
2.在课外阅读中感受语文
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摘抄精彩词句,仿写经典片段,就书中的一些情节、现象、人物的形象等展开练笔、交流,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3.从语文的角度看待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不管是一则广告,几句对话,还是生活中的奇事、憾事、乐事,或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待、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语文的影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让语文学习更好地融入生活中。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全面”与“综合”,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也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和创造激情。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