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州起义纪念馆有感

2012-04-29 00:00:00赵立哥
人事天地 2012年8期

在龙州,有一个地方总会让你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这个地方就是龙州起义纪念馆。

在今年春夏之交,我陪同广西师范大学的导师重游了龙州起义纪念馆,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

龙州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龙州县城东面,从龙州起义纪念广场往里走,穿过一片滴翠的木棉树,我们就来到了纪念馆前。这是一座三层楼房,从上空俯看,整座楼房呈五角星形状。纪念馆正门上方,镌刻着仿邓小平字体的“龙州起义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显得庄严而肃穆。

拾级走上馆前台阶,步入纪念馆门厅,一位文质彬彬的讲解员向我们走来,给我们介绍纪念馆的展览情况和龙州起义的战斗历程。纪念馆共分三层,一、二楼为陈列厅,共展出文物400多件,图片、图表800多张,场景5处。展览共分为风起左江、赤色怒潮、小平莅桂、南宁兵变、初占左江、平定叛乱、龙州起义、反帝风暴、剿匪征战、龙州血战、一纵苦战、迎接解放等22个专题。这些专题,详细介绍了龙州起义的历史背景、红八军光辉的战斗历程……

1929年1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何世昌等人来到龙州,秘密部署龙州起义事宜。1930年2月1日,一面铁锤镰刀红旗在龙州新填地广场徐徐升起。左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胜利诞生!

左江,沸腾了;龙州,起义了!

一面面红色的战旗如同天上的红霞映红了整个龙州大地;一声声响亮的战斗口号恰似春雷隆隆回荡在高山深谷。龙州人民欢欣雀跃,青壮年男女个个摩拳擦掌,踊跃参加红八军。正如当年流传下来的那首歌谣一样:“红棉盛开万山中,千朵万朵迎老同,壮人心向红八军,好比红棉向阳红。红棉盛开万山中,千朵万朵赠英雄,壮人紧跟共产党,好比红棉沐春风。”

我们走在纪念馆展厅里,看到了红八军指战员当年佩带过的帽徽与红领巾,龙州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红军战士用过的印刷机、油灯等文物。

在“龙州血战”专题中,“铁桥之战”的场景让大家久久停住了脚步。那残垣断壁、残留的血迹、燃焦的物品和散落一地的弹壳和手榴弹,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血与火的岁月:

1930年3月20日,正当红八军主力分赴各地打游击时,桂系反动军阀获悉龙州城防薄弱,随即集中优势兵力近5000多人突袭龙州。此时,龙州军民正在新填地广场为何建南烈士举行追悼大会,而驻守龙州的红八军第二纵队及左江赤卫大队仅有1000多人。我军猝不及防,军长俞作豫率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龙州铁桥成为了退往凭祥一带的惟一通道。敌人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从三路进攻龙州县城,并派重兵猛攻铁桥头,企图切断红八军的退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八军一纵队政治部主任严敏率领400多名勇士死守桥头掩护军部转移。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临危不惧,顽强作战。夜色中,一股狡猾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在上游乘小船过了河,而且直扑南桥头,守在北桥头的红八军战士顿时陷入了被前后包围的危险中。但他们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始终坚守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坚守到剩下最后一个人。激战了一天一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400多名革命战士成功掩护了军部转移,全部壮烈牺牲。

杜鹃啼血,红霞似火。红八军战士们的光辉形象,永远像江畔的虎头山一样耸立在人民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龙州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1978年,龙州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铁桥之战”,碑文是“敌师突窜袭龙州,严敏率兵狙桥头。鲜血染红丽江水,英雄伟绩万古留。”1985年,原红八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吴西也赋诗一首:“铁桥鏖战震天罡,鲜血群英洒左江,滋润木棉根底壮,春来红艳满南疆。”今天,古老的龙州铁桥头,依然屹立在秀丽的左江边。它讲述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沧桑,见证了红八军和左江赤卫队当年血洒春秋的英勇和壮烈。

“革命胜利的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1962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为龙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红八军军部旧址先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当年英雄们洒下鲜血的土地上,如今已屹立起了一座崭新的龙州城。今天的龙州,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边关和谐稳定,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好景象。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龙州起义纪念馆。我想,我们回顾过去,缅怀英烈,争当先锋,正是为了牢记先辈沉甸甸的重托,挑起先辈未尽的大业,高高擎起富民兴边的大旗!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奔流不息的左江水可以做证,绵延南疆的大小连城可以做证,龙州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凭着接力开拓者的勇敢和坚毅,步履坚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重彩谱写富裕文明和谐龙州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崇左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