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基层行 终身扶贫情

2012-04-29 00:00:00周南屏朱泓昊
人事天地 2012年8期

2011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开始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后盾单位及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努力下,2011年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放下身”

放下身,是工作队员下到基层开展好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来到村屯后,工作队员将原来的职务、级别、身份等留在了原单位,仅以工作队名义、以一个普通工作队队员的身份,走村入屯。他们走遍弄瓦6屯,深入田间地头,往返村民家中,与村干村民闲话家常、了解村情、体察民意,向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请教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秘诀。悄然间,村民眼中没有了陌生和敬畏,言语中也没有了拘谨和客套,对工作队赋予了新的希望——早日改善环境、早点脱贫致富。田林县八桂乡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工作队员“瓦村村民”、“瓦哥”。

“沉下心”

工作队承载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人社厅党组的殷切希望,承担着定点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任务。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在“挂职镀金”走过场和真心为民办实事中,工作队选择了后者。在很多人认为很“虚”的挂职岗位上,工作队反而更忙了。工作队把握“调查研究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的原则,报到后第二天就到县直与工作队有相关联系的单位进行登门拜访和调研,随后立即前往驻点的村屯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八桂乡、弄瓦村及各屯、当地中小学情况,历时7个工作日的调研,草拟了《弄瓦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弄瓦村扶贫开发规划表》和《弄瓦村扶贫开发承诺表》,经报厅分管领导批准后,这些基础性材料成为日后工作队跑项目的基础。一年中,工作队还帮助弄瓦村制定了《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弄瓦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和《弄瓦屯整体规划》。

“动真情”

六寿屯外,年迈的村民正费劲地将一个装满从山上引下的水的塑料桶往马后挂;弄瓦屯边,老农看着龟裂的稻田一筹莫展;破壁残垣的黄土墙屋旁,孤独的五保老人仔细地拨弄着菜汤里少有的几片菜叶;弄瓦中心校内,一群低龄学生蹲在遍地黄沙的食堂外用餐;大山深处的渭牙屯内,建国以来仅出一名初中生的无奈;祖父母的襁褓中,留守儿童看到陌生人胆怯的眼神;年轻的村支书,历数弄瓦种种发展困境的辛酸……工作队员在弄瓦村驻点的日日夜夜里,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艰难一幕幕映在眼里,记在心头。工作队员不仅感受到了工作上的压力,更承受了感情上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工作队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库”,广撒网、重点跟进,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把握项目的进度,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的落地。一年时间里,工作队员努力奔走,牵线搭桥:慰问复退军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解决饮水困难;发动爱心企业捐资捐物,扶持办学;带着骨干老师到邕名校跟班学习,提升教学质量;联系部分重点技校师生,送智帮扶;牵线专家田林行,为县域经济发展把脉;牵线公益组织扶贫帮困,春节慰问;引进项目抗旱修路,发展产业引导致富……,不仅给他们带去了致富的方向和生产生活的便利,而且给困难群众带去了社会的关怀和人性的温暖。

“办实事”

一年过后,弄瓦村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小学生在水泥校道和操场上欢快地奔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的村部前坪成为留守儿童们的乐园;渭牙、六寿两屯村民捧上了甘甜的饮用水;烈日下干枯的稻田有了引自水渠的涓涓细流;孤寡老人穿上了久违的新衣;村两委办公楼添置了电脑投影;兴办林下养殖、特色产业农村的满满自信……。一年以来,工作队在田林县及八桂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立足村屯,辐射县乡,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累计落实到县、乡、村三级扶贫资金868.8万元,仅在弄瓦村落实扶贫项目就有20余个,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各级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