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家“东桑西移”产业调整政策的逐步推进,广西的桑蚕产业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广西就已经成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截至2009年,全区桑园总面积超过200万亩,年产茧量超过20万吨,茧丝产量将近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西先进的蚕业技术和为推动广西蚕业技术进步克难攻坚的专家们。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朱方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92年,30岁的朱方容调进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从事桑树品种研究,20年的辛勤耕耘,20年的科学探索,在桑树品种研究领域中,他见证并推动了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要充分利用‘国家队’的有利条件、优势资源和号召力、凝聚力,卓有成效开展研究工作”
朱方容时常说:“要关注农村、关注加工企业、关注市场新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及时开展相关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队’的有利条件、优势资源和号召力、凝聚力,卓有成效开展研究工作,为推动广西蚕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不倦为蚕业付出的动力。
养蚕要有好桑叶,选育和推广适合广西土地和气候资源条件的高产、优质桑树品种,是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广西原有的桑树品种叶片较小、叶肉薄、采叶效率低,且易感花叶病。为加快桑树良种的更新换代,解决广西蚕业快速发展对桑树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的迫切需要,朱方容在广西科技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支持下,历时15年,攻克了木本植物桑树育种难度大、区试时间长、推广速度慢等难题,同时在桑树优良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根据亚热带桑树优良新品种的特点,研究开发杂交桑种子园快速建园技术、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贮藏、高效繁育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桑树良种高效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蚕业大省快速发展所需的桑树良种供应问题。创新桑树直播套种成园、桑树花叶病防治等桑树关键栽培技术,集成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建立亚热带桑树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桑树种子园、桑苗繁育基地、高产示范基地,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和技术普及,推动桑树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应用。
同时他还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应用遗传互补和杂种优势原理,利用桑属种间远缘杂交创造亲本素材,人工授粉杂交,先后配制138个杂交组合,经过初选、复选、区试、省际鉴定、生产应用试验,通过了十几批次的叶质养蚕鉴定,历时10年,克服了桑树杂交后代分离严重、群体植株参差不齐、劣株多,高产与优质负相关等育种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强抗逆性、广适应性等优良性状的有机结合,于2000年育成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这是广西育成的首例桑树当家优良品种,广西主推桑树良种,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示范推广品种。
在研究桑树四倍体育种技术时,人工创造了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728份、建立亚热带桑树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旱质及果桑种质优异四倍体种质资源的工作基础上,建立桑树多倍体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体系,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等三倍体杂交组合,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的品种审定。这些桑树品种具有叶片大、叶肉厚、产量高、叶质、适应性强等特性,其高产桑园亩桑产茧量高达231.8公斤,比原当家桑品种“沙2×伦109”增产21.49%;采叶效率提高39.2%;由于种桑投产快,种桑当年养蚕产茧量高能达136.4公斤,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使更多的蚕农掌握科学技术,走上致富道路”
心系农民、心系蚕业,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产业发展出谋献策,是朱方容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
2010年春季,广西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影响了桑园扩种、新桑的成活和生长,造成桑园新梢生长缓慢,桑叶产量下降,养蚕时间推迟,生产受到重大损失。知道情况后朱方容亲自带队深入旱区进行调研,了解灾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那时,在旱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11年春季,由于高温干旱致使广西部分市县林区松毛虫暴发成灾,他又迅速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蚕区指导桑蚕僵病防控,还提出蚕区白僵病暴发防范应急措施,取得有效的防控效果。
同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在位于广西西部石山地区的凤山、东兰、凌云、靖西、那坡、环江等蚕区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新桑病——桑树断枝烂叶病,桑树新枝出现灰褐斑而使枝条折断,桑叶出现灰褐斑而穿孔破烂。该病来势凶猛,大面积流行,对蚕桑的生产有较大的危害性。朱方容马上深入广西凤山、东兰、那坡、靖西调查和诊断,采集标本进行病原鉴定,果断提出了发病桑园全面喷施多菌灵,全面清除烧毁病枝、病叶等防控措施,并与当地领导和技术人员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凤山、东兰、凌云、靖西、那坡县全面贯彻应用上述防治措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桑树恢复旺盛生机,减少了病害损失,深受蚕农好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缺乏推广的科学技术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在适应本土技术研究成功后,新优良品种的推广又是一次艰辛的历程。从2000年起,朱方容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大地。每个优良品种的推广,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但每当试种出来的桑叶获得了高产量时,不仅征服了蚕农的心,他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与自豪。而每次他下到县里培训时,总会挤满自发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如果是到田间地头培训,农民兄弟硬是要把他请到家里不让走,就算是随便唠磕几句都行,那份热情和温暖更坚定了他“使更多的蚕农掌握科学技术, 走上致富道路”的理想和追求。
“树立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首批受聘的八桂学者,朱方容身感担子重、责任大。他说:“作为一名国家蚕桑产业岗位科学家,一定要树立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完成到2015年广西桑园面积300万亩、蚕茧产量33万吨、农民售茧直接收入120亿元这一宏伟目标,他带领科研创新团队精心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规划。在品种方面,计划创新亚热带型蚕、桑品种育种新素材2—3个(中期目标1—2个),育成1—2个亚热带型优质高产蚕、桑新品种,建立完善亚热带蚕业技术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技术方面,继续推进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广西蚕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朱方容尤为关注。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品种单一、落后产品最终将被淘汰。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科研也将面临极其复杂的环境。而适应这一变化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看团队的力量是否足够强大,技术是否足够过硬。那种单靠个人能力以及后续力量不足的团队将很难适应形势的变化,所以他将团队的建设放在首位。他不仅努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带动广西蚕业人才梯队建设,同时还不断想办法引进其他高层次人才。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朱方容坚信,只有把科学造福于人民,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二十年如一日,为广西桑蚕事业的发展竭心尽力。未来,他将继续坚持自己的服务理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勇攀蚕业技术的新高峰,为继续保持好"广西蚕茧全国第一大省的优势、打造好广西蚕茧品牌、提高蚕茧的市场竞争力作出最大的贡献。
人物简介:朱方容,男,1962年7月出生,广西藤县人,1982年7月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蚕桑专业。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执行专家组成员,广西首批“八桂学者”。现任中国蚕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广西蚕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广西大学硕士生导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农业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