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产业经济的转型对科技创新及创业人才的呼唤
21世纪以来,苏州经济以其快速的发展赶超中国的其他城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01.3亿元,是解放初的437倍,经济总量翻了八番多;经济总量超过99个国家,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人均GDP超过117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1990-1999年间,苏州市的经济年增长速度高达23.57%,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达到或超过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期的增长速度,苏州已成为中国的新兴发展地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问题如能源供应不足对苏州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苏州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出现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目前,苏州的经济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的外生型经济结构。由于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旦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出现震荡或危机,苏州的经济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经十多年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检验,成为了各种产业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在当今世界产业链条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很像人微笑时嘴的形状,俗称“微笑曲线”(如图)。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多年来,苏州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将生产能力的扩张放在第一位,影响了技术后发优势的潜力与程度的发挥。苏州所积累的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在内)名义上为“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大多是国外总公司设在苏州高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微笑曲线”来分析,苏州经济还处于曲线的底端,曲线左端的研发、设计能力弱,曲线右端的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样的产业结构仍然属于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图
随着苏州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经济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包括资源短缺、与年俱增的生态污染等。苏州的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高起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促进苏州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自主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无疑是转变的关键所在。显然,苏州产业经济的转型突显了对科技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苏州科技创新的现状
目前,苏州以专业化的功能园区为依托,形成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高地。紧密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特色,一方面积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机构;一方面以集聚特色产业高端人才和孵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目的,大力度构建各类功能园区。同时,苏州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后续支撑。全市建成纳米加工检测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实验平台、软件与集成电路测试平台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开放实验室。研发人才和研发活动的集中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加速器,不仅发挥了人才集聚的磁吸效应,而且形成了知识外溢、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苏州市在实现人才总量扩张的同时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始形成了以人才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因此,2010年01月,苏州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但是,对照“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如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外增长贡献率超过7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等,苏州尚有较大差距,特别在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苏州企业研发人才不足,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不容乐观(见表),这一状况对于苏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很不利的,需要采取强势力度予以改善。
(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066个,但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为2274个,占比仅为15.09%;研究与发展(RD)人员43547人,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38%;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为12.74%。
(二)作为苏州制造业中的主体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01%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比也只有30.91%,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也只有3.19%,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7.14%。
(三)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82%的苏州四大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20%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2%-4%,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98%。
(四)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1.76%的苏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只占15%左右,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仅为4%-6%,其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有1.87%。
三、苏州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大科研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众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针对苏州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力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手构建大科研机制。以大科研机制为抓手,积极盘活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汇聚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包括高素质的原创型人才,善于在集成创新中系统管理的组织型人才,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应引导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同时,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职务成果完成人可根据不同的成果转化方式,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和奖励;允许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允许人才本身作为资本参与企业设立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文化和商业信用制度的结合,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强势引进发展苏州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要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苏州市创新创业。要坚持领军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引进相结合,继续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根据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与苏州产业优化升级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苏州市重点发展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围绕苏州重点产业发展,突出创新创业主题,坚持市县(市、区)联动,每年组织开展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宣传推介苏州的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拓宽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促成高层次人才与科技项目、创新载体、创业资本等多元要素的对接整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启动校园引智计划,每年组织赴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区和知名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协会、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扎实推进海外智力资源的合作交流,努力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积极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聚集人才。
细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各地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苏创业、发展。
借鉴“星期天工程师”经验,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加快完善政府、民间、市场多元化主体的人才引进格局,建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制定特聘专家制度,鼓励各类人才在苏州兼职从事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支持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人才。
(三)在CEPA背景下与香港国际一流专家联手科技开发
在CEPA背景下依托香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联手进行技术开发,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贡献。
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CEPA是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于2009年5月9日在香港签署。该协议扩大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和经贸合作,使其涵盖的服务领域总数由40个增至42个,其中“研究和开发”为这次补充协议的新增领域。这是一个重大机遇,这标志着香港的一批国际水准的科研专家可以和内地进行合作。
2009年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署,打开了香港和内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大门。若香港和苏州政府顺应形势,出台积极的政策引导,或将开发成果组织到苏州大规模生产,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或与苏州科技工业园对口合作,相互参股,成立合资研发公司等。相信会有效地促进苏港高科技人才互动,推动互补性业务的成长,提高苏州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集聚人才、使用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整合部门政策资源,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培育、引进和用好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启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国(境)内外培训资源,着力打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加快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本土科技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进站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强化科技招商,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研发合作。
以国家和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总结推广“科技镇长团”扩大试点工作经验,扎实推进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加速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和智慧资源向苏州转移。鼓励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携带创业项目到苏州孵化,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业热情,努力打造国内青年人才的创业品牌。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研究分会理事;该文为苏州市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委托项目《苏州人才结构优化研究》课题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