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12-04-29 00:00:00梁欢
人事天地 2012年5期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邦之计,关系到百姓生活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如何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成了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张沉重的“民生问卷”。

近年来,广西贺州市站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就业工作的扎实开展。据统计,2011年,贺州市城镇新增就业17036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1.0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5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5.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96人,完成年度任务的443.56%;城镇登记失业率3.38%,控制在上级下达任务的4.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43967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3.23%;全市贺州生源高校毕业生报到人数4147人,就业率81.32%,比年初目标任务75%高出6.32个百分点。在这组数据背后,是贺州市人社工作者用“民生之笔”奋力写下的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创业工程:打造人才聚集地

说到贺州市就业工作的亮点,其极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记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亲身感受了这一促进就业的大手笔给贺州这个后发展城市带来的变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西桂粤湘人才市场招聘大厅,这里有12块标准的羽毛球场地,一场激烈的球赛正在进门左边的球场上演。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实介绍说,他们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的公共服务,既不需要政府投钱,也不需要企业和求职者买单,而是用球馆“养”市场。举办招聘会的时候,球馆会停止营业,布置成会场。说起过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的艰辛,他深有感触:“过去我们举办招聘会都是在露天场所,日晒雨淋,条件艰苦。穷则思变,现在我们有更好的条件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这只是贺州市创新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2009年,贺州市依托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贺州市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招商引资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90亩,总投资约6亿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人才市场综合服务区。主要建设功能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大楼、人才人力资源市场、人事考试中心等,规划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居工程功能区。主要建设安排在贺高校毕业生就业住宅约1000套,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三是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创业开发建设区。主要建设集商业、高新科技产业(软件开发)、民俗、特长文化、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办公写字楼、商业服务大楼、汽车会展中心、商住楼等功能区,占地面积约11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人才人力资源市场、考试中心大楼已建成投入使用,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大楼、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居房主体工程已竣工。项目建成后不仅会改善贺州市人才服务基础条件,同时可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吸纳4000人以上就业,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黄实局长指着不远处一栋栋整齐林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居房说:“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给贺州这个人才匮乏的城市带来的变化是相当明显的。过去,很多人才都往先进发达的地方去了,本科生都不愿到贺州来。2009年开始,到贺州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项目的建设,对于实施民生工程,提升贺州市城市品味,提高吸纳、引进、培养人才实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与毗邻省、市人才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劳务输出:开渠引得活水来

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称。随着贺州从身无寸高(高速公路)、手无寸铁(铁路),到如今立体交通框架逐步形成,其交通差距在缩小,区位优势也进一步凸显,为开放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贺州市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据测算,2011年贺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纯收入达38.64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繁荣的劳务经济背后,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问题,如部分企业待遇较低,工作环境差,有的甚至不愿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所以留不住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少部分是初高中文化,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农村外出务工无组织状态突出,导致就业难度大、务工时间不稳定、缺乏组织管理、缺乏维权意识等问题;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突出,给农村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贺州人社部门主动作为,加强引导。

近年来,贺州市不断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形成了市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中心校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务培训网络;吸纳、招收农村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引导,实行“服务贺州,面向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的“订单式”办学模式,通过培训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其基本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钟山县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乡镇农民工素质与用工企业对劳动者技能水平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找工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用工荒”的假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迫切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钟山县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为目的,加强对口输出。如初中毕业后进入印刷学校的学生,由于参加培训后掌握印刷技术,深受深圳等地企业的欢迎。

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贺州市人社部门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把就业岗位送到农民工家门口。对有外出就业意向的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对已输送出去的农民工,一方面对部分用工单位进行回访,一方面对外出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回访,掌握外地用工单位的用工情况、工资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把维权保障作为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且通过回访得到信息,及时将本地外出务工的劳动者介绍给相关的用工单位。

针对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突出的情况,贺州市人社部门还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到广东等地实地考察,尽力收集一些方便儿童上学、食宿条件比较好的企业用工信息,推荐农民工就业,方便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老人到务工地生活学习,有效减少留守老人、儿童数量。

通过对工作方法、思路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贺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贺州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43967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3.23%,跨省(区)市就业新增人数34432人,向广东省转移就业新增24119人,向其他省(区)市转移就业新增10313人,跨县就业新增9535人。

公共服务:专项行动暖民心

走进贺州,看着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满面春风地走上公益性岗位,看着年轻的农民工在机器前辛勤劳作,看着高校毕业生欣喜地签下就业合同,一种暖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工作的快乐,是最简单而又是最大的快乐。为了让更多人拥有工作的快乐,让更多家庭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贺州市认真落实就业政策,突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就业援助月”助就业困难群体“度难关”。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难,贺州市人社部门坚持在就业援助中帮扶就业,动态消除就业困难人员,在2011年“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共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696户,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653人,组织专场招聘会8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505人,认定的零就业家庭35户,帮助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35户,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5人。

“春风行动”帮农民工“找饭碗”。2011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市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6万多份,组织专场招聘会29场次,组织进场招聘单位901家,提供涉及电子、文员、机器操作、装配、服务员等上百个专业工种的就业岗位57852个,提供免费服务29765人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9145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10700人,就地就近自主创业成功575人,组织参加创业培训89人,组织参加技能培训631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5154人。

“民营企业招聘周”为民企和求职者“搭平台”。在2011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贺州市人社部门共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18场次,参加招聘周活动的企事业单位215家,其中民营企业192家,提供岗位信息17166条,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2812人,签订职业技能培训意向(含企业委托培训人数)525人,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2475人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40560份。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给毕业生就业“铺好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期间,全市共举办招聘会6场次,503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182个,参加求职登记2607人,提供职业指导1172人次,发布岗位信息7689条,达成就业意向20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