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声音

2012-04-29 00:00:00
人事天地 2012年5期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用行动排解民忧。在“大走访”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受到群众交口称赞,很多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当年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这既是一种褒奖,更是一份期望。我们要把群众褒奖化为工作动力,把人民期望视作肩头责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日前,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总结大会上说。

对待年轻干部,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非议;看待年轻干部,多用“望远镜”,少用“放大镜”。

——最近,新华网署名陆杉在“新华网评青年人才专题”上发表评论说。

幸福感,越来越多地被写进了城市发展目标当中。而幸福感的根基,是公众的安全感。有秩序的公共环境、有保障的公共设施、有保证的安全食品,都该是安全感的基本要求。

——近日,署名苗苗在《人民日报》就“民生观”主题发表文章称。

释放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潜能,正逐渐成为一种“改革共识”。无论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还是公益服务中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强调,都表明“社会”已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关键词。

——近日,就《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人民网署名金苍发表评论称。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曾让我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对人的异化。如今在一些地方,如何走出漠视工人生命健康的“摩登”怪圈,不是银幕上的故事,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一直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最大的“以人为本”,农民工的现实待遇和权利保障如何,应该成为治理者议事日程的重要内容。

——近期,就“农民工断指”事件,署名李泓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为了服务于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检验目前和今后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子对不对、效果好不好,都要围绕一个标准: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近日,网友呼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其中,人民网网友“刺猬”说到。

在其位应当谋其政,有所为才能有其位,“板凳”的冷热随时可能相互转化。有能力,事业心强,再冷的“板凳”也会坐热;没能力,事业心差,再热的“板凳”也会坐冷。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尽可能地减少私心、追求崇高,去掉自卑、增强自信,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不论身居何位都满怀激情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近日,署名巴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