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校美术设计教学不仅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重视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美术设计教学模式多在临摹、单一抽象形的概括。这样不利于学生创作设计,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限制了学生对美术设计的深入理解、阻碍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本文阐述怎样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美术设计;职校生;创意思维
良好的创新思维是要建立在学习兴趣上的,而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美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是近乎游戏和随意的创作手法,比较适合职校生的性格特点,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心理压力,甚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把握技巧,大胆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刚开始学电脑绘图课程时,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绘画工具,画一些非几何图形。而职校生的思想比较活跃,简单的效果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具的作用,如画笔工具,虽然比较容易掌握,但要灵活运用并非易事。电脑绘图,画笔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画笔的功能除了绘画外,还可以提高光,上色、制作蒙版、制作渐变效果、制作透明效果等许多功能。如果只介绍画笔的使用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的使用技法,但却不能灵活的应用到更多的实例中,就不能充分发挥画笔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对于一种效果,可以采用“一图多绘”,或是给出几种效果,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寻找问题的同时,有些学生还意外发现画笔工具的神奇之处,如学生利用画笔的羽化和透明功能来给人物上腮红等。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工具的探索和挖掘。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随着学生对画笔的功能的熟练掌握,创造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也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 作品临摹与个性化——激发学生想象性思维
作品的临摹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在临摹、单一抽象形的概括。长期传统的临摹教学,封锁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目前,临摹环节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创作初期,脑海里会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现主题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作设计,导致创作水平很难提高。职校美术设计课程不仅要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要重视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临摹训练方式虽然对提高学生的电脑软件操作和绘画技能行之有效,而学生却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蚀,限制了学生对美术设计的深入理解、阻碍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当我们设计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什么呢?”“能不能给个样本呀”,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个性、想象力的人。培养的学生再出色,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走向自觉创新,即便是临摹,也要求在作品中渗透个人对客体的主管感受。
3 信息技术辅助技术介入——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创新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只有感到自由、宽松、愉快、坦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如果缺乏民主,没有自由,学生就会无安全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师眼色行事,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和依附性,其聪明才智与创造力就会被窒息,就会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信息技术辅助美术设计课程,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与自由的气氛,例如在理解抽象画时,学生经常不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拿一张色彩比较分明的春天的风景照片进行Photoshop软件进行滤镜处理,通过电脑处理后,这张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几种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春意”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又例如我们在讲到电脑制作图片时的像素问题,有很多学生就不理解什么是像素,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软件把图片进行“马赛克”处理,这样得出由一块块颜色而组成的图片,很好的说明像素是由不同色块组成的。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过目不忘。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上电脑软件的特殊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样,极具魅力。像photoshop等经典图像处理软件,其效果更是让人叫绝,可随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纹理”等梦幻般的绘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画面中,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设计教学整合将逐渐成为设计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像以往的教学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操作画图,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调整教学方法很重要,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更易于、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概念性的问题。
4 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能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它的本质;能分清主次,提示推理的逻辑结构;能从所研究的材料中揭示出被掩盖住的某些个别特征。对学生不同的设计作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品的设计不局限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从不同的作品中,教师应具有发现“亮点”的眼光,对此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作品,不一定每幅都能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幅作品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以及学生对生活的见解的热情和向往,我们应当认可,并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讲述与评价,或让学生自评、互评;尽可能在学生作品里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他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在适当的评价后也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走想正确的思路。例如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有些美术功底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完成。职校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对于作品的设计我们不要局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学生也较容易获得成功,对于优秀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屏幕广播、校园张贴等形式,让全校师生欣赏,点评。
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学指导思想是“以知识为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严重窒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也没有创新意识,视野狭窄,思维僵化,无法引导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创新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能否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关系到美术设计课程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一代人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之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 敏泽.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2] 沈金龙.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