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专题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验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将会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实验课程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优化实验软硬件系统,尝试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创造自由和谐快乐的实验空间的方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活动,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思考
近年来,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后,目前的教学形式只是单纯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其吸收,一味强调自身的艺术塑造,完全忽略市场因素的存在。同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课程结构不合理,实验课程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适时修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将会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1]。随着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突显出实验教学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毫无疑问,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1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1 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各类型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前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时间有限。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设计领域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算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3] [4]。
1.2 是适应设计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对现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艺术设计、平面动画、影视制作等学科的知识[5]。
1.3 是高校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设计人才是指在具备设计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他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设计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媒体、影视、动画、摄影等业务之中,复合型设计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6]。因此,高校设计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将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将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7]。
2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0年6月—8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现状”的抽样调查。通过对全国艺术类专业院校、师范类专业院校、工科类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学生的调查,了解实验、实训、实操、实习课程设置的现状,发现高校实验课程设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验课程数量偏少。学生感到学校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学生普遍认为实验课程应占到理论课程的30%,甚至更多。对于提高学生实操的作用不明显。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当前艺术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的限制。
(2)实验课程没有单独设置。大部分同学对实验课程设置不够满意,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明确,建议按实习、实训、实验、实操来进行划分,而且实验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3)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普遍存在无实用价值,设备投入不足,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问卷调查中也体现出,专业实验课程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难以调动。实验教学设备陈旧,同时无专业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无法实现[8]。
(4)实验课程更新不及时。当前许多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重视不够,我们的问卷显示,43%的学生感觉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内容陈旧、模式固有,另外就是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9]。
(5)实验课程的“产、学、研”道路值得探索新思路。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而更多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材料施工课程,它的重要性被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边缘化。而对于设计市场来说,材料施工却是最主要的。
(6)专业实验课教师缺乏。某些高校整个学院仅有一两名实验教师,有些院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实验教师,不能吸引学生。
3 构建新型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对策及措施
3.1 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市场需求
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过渡阶段。 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规则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而且要具备两方面的实用功能:一是要加强理论教学的可视性。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的训练是以实际动手为主,讲解为辅。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地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要真正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科学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讲解、实验一体化。二是要体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能力,更要符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因此,实习基地的另一种教学形式是建造实际工程模拟现场,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工作环境,其内容大致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来制定。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设计企业的合作,围绕设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10]。
3.2 优化实验软硬件系统
高校需紧跟时代脉搏,进一步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艺术设计专业的软件设施。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从掌握到真正用于社会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明显滞后于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艺术设计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3.3 尝试多种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意见,吸收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和技术人员引导、启发、鼓励学生了解掌握所学技能,并且熟练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中。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和自我管理模式。建立材料展示超市,让学生有计划的按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完成创作实践,同时也解除了以往学校一直对实验材料无限制投入的负担,并通过对材料的选购,让学生有效地建立成本核算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工作素质。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设计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设计公司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设计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设计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11]。
3.4 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实用性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高层次的艺术师资和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邀请知名设计公司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实践指导,向学生传授设计实用技能,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设计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加强在岗的设计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到知名设计企业去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库,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3.5 创造自由和谐快乐的实验空间。
自由轻松的环境才能培养出自由创新的思想,让学生在开放矿场的空间,激发无限想象力。采用开放管理模式,由于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有多重交叉的特性,课程教学往往在多个实验室内组织完成,因此多个实验室采用多见门户相连的建设形式便于开展教学。对于环境与设备的建设本着朴素、实用、突出重点的原则,追求设备的质量与层次,用实惠的材料建立独具特色、使用便捷、功能完善的空间[12]。
综上所述,各类型艺术类高等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活动,才能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鲍慧杰.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28.
[2] 赵伟军.设计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丽娜.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问题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2(3):145.
[5] 潘志琪.试论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2114.
[6] 孙晓红,赵海波.艺术设计专业特点与教学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07(1):103.
[7] 刘彬,孟祥燕.面向知识经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B版,2007(12):105107.
[8] 徐海花,彭儒武.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导刊,2008(2):83.
[9] 宋海虹.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创新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44.
[10] 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
[11] 田甜.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及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65267.
[12] 王烨.对我国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DB/OL].http:∥www.qikan.com.cn/Article/daja/daja200911/daja20091183.html.200911.
作者简介:刘婷婷(198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