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历史影响下的上海地标建筑设计发展浅探

2012-04-29 00:00:00胡小祎
艺术科技 2012年5期

摘 要:地标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功能作用、建筑文化、城市形象,而探讨城市人文历史与城市地标建筑的关系,解读分析城市人文历史对地标建筑创作的重要关联性影响,也是研究现代城市形象特色的一种必然有效途径。而上海作为中国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城市,传达着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建筑设计在处理“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和“本土与国际”等开创了不少成功先例。因此,本文选择了基于城市人文历史影响下上海地标建筑设计发展的试探性研究,希望对于新时代都市地标景观建筑创作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人文历史;上海地标建筑;影响;传承;发展

1 地标景观建筑与城市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对于城市形象而言意义非凡。任何建筑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以一定形式表现着后者。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又同时体现着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提到西安就会立刻联想到大雁塔,提到悉尼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悉尼歌剧院,一定程度上,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几乎就是所在城市的名片,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解读一个城市。那些造型优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城市标志性历史建筑,及充满文化历史气息的老城区、古迹名胜等,对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形态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地标性景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人文历史的客观形象的标志性体现,传承着一个城市文脉的隐性文化形态,即城市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伦理观念的差异形成的不同地域性文脉。如西安、南京等城市虽历经沧海桑田,但由特色的建筑构成的城市形态格局却保存至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标建筑会呈现出不同形式特征,如青岛、上海等地的城市建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形式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性发生的变化。此外,城市社会文化的传承力,尤其是有些千年不变的传统生活习惯、居住模式、价值观念等对现代地标建筑的影响也很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地标建筑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论变化是微小细致还是剧烈多样,但如果脱离了城市人文历史的背景,就会让人从情感和心理上产生排斥。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是现代工业化背景下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要求的必然产物,但它如果对传承性忽视、摒弃,会使建筑可识别性被掩盖和抹煞,还将大大削弱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建筑师们在设计时必须谨慎地处理不同城市人文历史环境与地标建筑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保证建筑设计不误入歧途。

2 上海地标景观建筑在城市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发展

在关于对上海城市文脉发展历程和上海最具代表的近代、当代地标景观建筑实例的相关调研后,在下文中阐述归纳分析了上海地标建筑在该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对上海城市人文历史的传承体现。

上海在古代就已是引人注目的小江南。今人民路、中环路的环圈内,是元明清上海政治、文化中心,属于历史吴文化范畴,最具特征的是江南明清建筑,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是大境阁、文庙,代表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当时在上海周边地区还建有很多书院、寺庙、古塔、古桥、戏台、城墙等具有上海特色的江南代表性传统建筑,如上海静安区的千年古刹——静安寺、上海的名胜——城隍庙、上海水乡标志——朱家角放生桥。这些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虽不是上海建筑主流,但它们反映了上海的历史文化、上海建筑的悠久底蕴,丰富了上海现存建筑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成为了现今上海区域性地标,在我国建筑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上海的地理优势曾经一度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猎取对象,使租界内欧陆、欧美风格的建筑陆续抢滩上海,并不断发展为上海的建筑主流,成为体现上海海派文化重要的风景特色。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近代建筑业发展的高峰阶段,以美国摩天楼为主要风格的建筑在外滩、南京路等租界区频频出现,此时欧洲现代运动也波及到了上海,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成为主要结构方式。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的建成标志着西方复古主义在上海建筑的顶峰。其中海关大楼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演变,每一阶段时期呈现的建筑形象都与当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它曾带给人们殖民期的负面影响,但今天,上海海关大楼诠释着新的纪念意义,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历史文脉、建筑文化,还是此建筑具有的意义,它都是上海代表性的历史地标。此外,还有欧美建筑风格的日清银行楼、中国银行楼等。使这一片驻立于浦西外滩富有异国风情的建筑群也成为了近代和当代上海重要地标建筑之一。在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上海海派建筑除以上具有欧美风格的高层建筑外,还有颇具老上海人情味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如石库门的复古改造工程、上海时尚新地标——“新天地”。上海近代标志性建筑是其城市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不断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的城市象征和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的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浦东的开发拓展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给上海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空间。以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代表成为了新的城市地标中心。在浦东滨江陆家嘴一带建成了一批标志性高层景观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景观建筑如:世界第三高电视塔的东方明珠;誉为上海第二高楼的金茂大厦;高达492米的上海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其中金茂大厦最具代表性,设计师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上海古代城区中具有标志性建筑特点——“塔”文化作为创作原型,打造了这座建筑外形与塔相仿的现代化摩天大厦,建筑外观运用了科技感很强的玻璃幕墙金属框架,大厦塔楼以阶梯状造型逐渐向上内收展开,顶端呈尖耸山岳形,构成强烈视觉感。旧时中国的塔寓意着这座城市地方文化的兴盛,今天的金茂大厦高耸入云,一柱擎天,成功的表达了这座上海新时代地标建筑的文脉寓意。而现陆家嘴金融建筑群已具相当规模,成为了体现着新科技、新时代文化的上海新时代地标景观建筑。

综上所述,现今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建筑群已成为上海城市象征,浦西老城区的传统里弄、外滩历史建筑群的西方古典建筑和陆家嘴滨江区的现代高楼大厦,构成形态多样的标志性建筑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片断,赋予城市空间深厚的历史底蕴,空间上和实体上连接,为城市意象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形式意义和认知意义。

3 上海地标景观建筑发展对当今设计的启示

通过以上海为实例的地标景观建筑,在城市人文历史发展下的影响研究分析,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其一,城市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创新对城市地标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大城市不能没有城市地标建筑,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悉尼有悉尼歌剧院、北京有故宫、上海有历史海关大楼等,这些地标建筑对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城市意象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二,现代建筑与城市传统元素的嫁接也是现代都市地标景观建筑创作必须采用的设计手法。如金茂大厦的宝塔形、月洞门、花格窗等都是最佳诠释。其意义在于新时代发展下也不可漠视传统,使城市新地标景观建筑成功伫立于跨时代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黄华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

[3] 李海霞,冉茂宇.人文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2006.

[4]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组.上海名建筑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胡小祎(1979—),女,陕西安康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