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狮在我国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但由于各地历史、民俗的不同,它们的道具和表演方式各有不同。硬狮子舞是永登地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项目之,这是一种带有印度遗风的传统民间舞蹈,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永登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与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及大量翻阅资料,试从永登硬狮子舞的生存土壤、历史渊源、表演服饰及表演形式,传承等几方面对永登硬狮子舞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呼吁广大的有识之士去关注并研究那些具有重要民族音乐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长留人间。
关键词:永登;硬狮子舞;历史渊源;特征;表演制作;文化价值
1 硬狮子舞生长沃土——永登简介
1.1 永登县地理位置与人文概述
永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兰州市辖,永登地形主要有大通河谷地、庄浪河谷地和秦王川。永登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古驿,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早在新石器时代永登地区就有人类生活,是中原文化、马家窑文化、农耕文化相互交融、映承发展的发祥地。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筑令居塞”与永登,永登纳入汉王朝版图,成为西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军事据点,是过黄河出西域的要塞,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永登自西汉元狩三年设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还曾被吐蕃、吐谷浑、党项、蒙、满等民族占据统治过,明、清时期蒙古族后裔连城鲁土司统治该地区长达560余年,影响广泛,因此永登地区留有西域文化遗韵和多民族文化色彩,永登硬狮子舞就是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活态艺术。
1.2 永登地区社火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以来各地各民族的人们都要为欢度这一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其中闹社火是过年民间重要活动之一,但是各地的社火形式多样,各有千秋。永登社火队一般包含太平鼓、龙、秧歌队、铁芯子、舞狮队、故事队、高跷队、旱船、仪仗队等组成,夜社火中还有滚灯。每年的正月十二、三永登县各村镇就开始社火表演了,一大早乡亲们就开始忙忙碌碌了,各家各户的院落里很是生气勃勃,有的装点狮龙,有的点缀旱船彩跷。到了中午,街道上逐渐热闹起来,从秧歌到民间小调,村民们又蹦又跳又扭又唱,非常热闹。到了正月十五永登过年的又一高潮,这一天各乡镇的社火聚集在县城大汇演,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炮声连绵,鼓声不断,场面十分壮观。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停止,春节结束,大家的生活恢复平静。在永登地区,硬狮子舞是社火中特有的表演项目。舞狮队一般在社火队伍的前面,是继春官之后的第一个表演节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代表着吉祥如意,因此永登的百姓有往家中接狮子,或者从狮子身下钻过的习俗,希望沾到狮子的祥瑞之气,带来好运。
2 永登硬狮子舞
2.1 中国传统狮子舞
据传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的,狮子的故乡在西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到了东汉时期狮子从西亚来到了中国。在汉代班固所著的书中《汉书.西域传》记载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开通西域后将狮子传入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狮子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传统狮子舞也是源自汉朝,汉武帝时,每当西域使节到访中国,朝廷便设歌舞助兴,这些歌舞人员戴上面具装成鸟兽,使节发现没有狮子,便送了一对由训狮郎驯化表现,后来演化为假狮子舞的表演形式,慢慢的狮子舞盛行于民间,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狮子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流传与变化,各地的舞法不尽相同,常见的是由两人披假狮皮扮一只大狮(太狮),一人披狮皮表演小狮(少狮),另有一人持绣球、拂尘、蒲扇等,在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引狮起舞,表演上一般分文狮、武狮两类。文狮重表演,多以匍匐、翻滚、舐毛、搔痒、戏球为主,刻画狮子活泼温驯的神态。武狮重武技,表现狮子勇猛的特点,由于狮子头重几十斤至上百斤(有十斤狮子九斤狮子头之说),并在舞狮中加有使棍、弄棍、舞枪等表演,因此表演者身强力壮,擅长武术。
2.2 永登硬狮子舞溯源与特征
永登硬狮子舞流传年代久远,具体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永登作为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东汉时期是重要的军事阵地,是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地方,留有众多西亚习俗和古代遗风,因此推测早在东汉时期永登就有了舞狮风俗。登硬狮舞带有浓郁的古印度遗风,尤其是从硬狮舞的引狮人的着装来看,他的服饰充满了印度气息。历史记载元代西域人来往永登众多,并有部分定居永登,其中回族居多,他们将这门艺术再次传承,据有关传承人介绍,听以前老人们传说,明初永登西域的西坪一带的卡撒①玩狮子舞,后来渐渐地被城中汉民接纳,开始玩耍,并引入社火,这更一步证明硬狮子舞起源于西域,而永登地处僻壤,一经传承,基本没有多大改善。多年来,硬狮子舞在永登社火中一直流传,并留传着原初形象,被称为狮子舞的活态艺术。它表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其引狮人的服饰、脸谱都很独特,具有古印度文化内涵,表演形式又应用了中国的八卦图,具有道教色彩。永登硬狮子舞以悠久的流传历史,高大威武的形象,独特而有内涵的表演形式文明。与其他地区相比,永登硬狮子舞有以下特征:第一,它传承历史悠久,自古丝绸之路时期以来,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第二,它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带有浓郁的古印度遗风;第三,是永登地区独特少有的民间艺术,在其他地区硬狮子舞是很少见的;第四,永登硬狮子舞形体高大而威猛,头重就有38斤,表演起来给观众威武、强健、悍烈等感觉;最后,表演内涵丰富,永登硬狮子表演主要是在八卦图中,狮子的各种动作蕴含着天、地、人,通过狮子拜天、拜地、拜人,以娱天地诸神,赐福人间生民实现祈福和避灾的愿望。
2.3 永登硬狮子舞服饰
永登硬狮子形体高大,憨态可掬。其狮身一般长8尺2寸8分,宽2尺4寸,狮头重达38斤。由于永登硬狮子头较大,因而有“九斤狮子十斤头”之说,硬狮子的脑门宽大而有隆起,下颌裂开,眼窝深,眼珠向外鼓出鼻梁深陷,毛发卷曲,看起来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张嘴时似笑非笑,极具憨态。狮子头的制作也是永登优秀的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精细,永登城关镇硬狮子舞传承人冯德培就是一位制作狮子头的优秀艺术家。硬狮子头的制作首先是选好模型,再制作模型,然后在模型上一层布一层纸用胶贴上,大致六层,然后用粘土、石膏粉、胶调和后抹在上面,最后上色。近年来,冯德培制作的狮子头原型为原立于永登县政府大门的明代狮头,此狮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是冯德培根据照片与原永登县文化馆干部现兰州市博物馆文保主任著名画家李铁雁共同制作模型,恢复了此座狮子的头,做为硬狮子表演中的狮子头,再现了传统社火中硬狮子的强健气魄,给人威猛强健的感觉,展示了狮子是百兽之王的形象。硬狮子的身躯为木条装订做成的硬架子,外层铺上毡子,和染了色的麻。引狮人的服饰是西域胡人的着装,他头戴红色高角帽,高角成犀牛角的形状,挂着红冉胡须,身穿胡服,脚蹬灯笼鞋,手拿彩色绣球,做出各种引诱狮子的动作。
2.4 永登硬狮子舞表演形式
永登硬狮子的表演,需要三人共同演绎,一人装扮引狮人,两人舞狮。由于永登硬狮子身体高大,有一定分量,舞狮人一般为身体强健者,特别是舞狮头的人以会武术之人扮演,这样可更好展示狮子之威猛,使硬狮子舞更有看头。身穿胡服的引狮人不停的向眼前蠢蠢欲动的狮子挥动手中的绣球,引诱狮子做出做出腾、卧、扑、跃等寻找绣球,抢夺绣球的各种动作。据永登硬狮子舞的传承人冯德培介绍,永登硬狮子舞中所有的表演动作都是在中国八卦图中演绎的。在鼓、锣,钹苍劲有力的节奏下硬狮子舞表演开始,“硬狮子入场先由西北艮位沿场地外一圈,头始终对着场地中心为跑海沿子,代表八卦内的行三百六十周天,然后从起点向前进场地中,左、右各行数步,向正东两拜首,到场中心太极位置表演两皮煞,代表阴阳太极,在表演三多即天地人三合。然后跑八门为乾、坤、坎、离、巽、震、艮、兑②,还有跑正四门(东西、南北、八卦中的乾坤坎离),斜四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巽震艮兑)”,表演时间总计30多分钟。
3 永登硬狮子舞之传承
3.1 永登硬狮子舞传承现状
民间艺术的大多数从艺人员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所以硬狮子舞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传承关系多为亲戚,如今硬狮子舞传承人为冯德培老艺人,他继承父辈舞狮,不仅在舞狮表演方面技艺高超,而且是位制作硬狮子头的优秀农民艺术家,特别在80年代以后冯德培老人进一步潜心研究硬狮子舞表演技艺以及硬狮子的制作技术,形成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表演动作以及精致的制作技术,为永登硬狮子舞的发转做出了贡献,90年代以冯德培老人又不断将这一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并参加省内外春节,社火等表演活动,终于在2007年永登县政府将硬狮子舞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列为兰州市第一批市级保护项目。但是永登硬狮子舞传承任然面临很多困境,由于当代具有武术技能的人越来越少,使硬狮子舞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永登大地逐渐消失,如今继续在耍硬狮子舞的地方仅仅是在永登山区的金嘴兰草、中堡何家营以及永登城关等少数地区。
3.2 永登硬狮子舞传承价值
传统民间艺术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文化,是古代历史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永登硬狮子舞这一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它不仅留有古代西亚的古代遗风,还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传统性,是永登社火招牌节目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首先,永登硬狮子对研究永登地区人口流动、文化传播,民族风情等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它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见证活态实物,对研究中西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再次,对研究中国舞狮的演变与发展有重要价值;还有,传承研究永登硬狮子舞对丰富永登历史文化,保护珍贵民间奇葩,展现非遗光彩,具有重要价值;最后,它对研究中国八卦图,中华传统工艺制作,中华武术有重要价值,极具传承意义。
4 结语
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比任何其他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他们都是民族的,有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一旦流失就可能再也找不回来。只有将其保护好,传承好,才会使人类文明永久的流传下去。因此,保护永登硬狮子舞这样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尤为重要。2007年永登硬狮子舞已被列为兰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让永登硬狮子舞走上更大的文化舞台。
注释:①卡撒是回民的旧称。
②乾、坤、坎、离、巽(xun)、震、艮(gen)、兑是八卦中八个符号,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
参考文献:
[1] 肖朝利.永登硬狮子舞贯通中西的活态艺术[N].兰州晚报,200897.
[2] 永登县文化馆.永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资料汇编[M].永登县文化馆,2009.
[3] 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4] 蔡鸿生.狮在华夏[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琼(1987—),女,甘肃永登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