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嵩阳书院的古木参天、名人题款;永泰寺的雕梁画栋、香烟弥漫;龙门石窟的涛涛伊河、卢舍那大佛;咸阳博物馆的琉璃三彩、汉俑布阵;茂陵的形如负斗、马踏匈奴;乾陵的无字石碑、残头雕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磅礴大气、巍巍壮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兽首玛瑙杯、大明遗物;碑林博物馆的墨香书影、书法真迹;半坡博物馆的人面鱼纹盆、母系氏族文明;回民街的吆喝声声、琳琅满目;天山天池的纤尘不染、寒波微微;南山牧场的碧草无垠、哈萨克牧民;鸣沙山、月牙泉的黄沙清泉、沙漠奇观;新疆历史博物馆的且末干尸、楼兰美女;高昌故城的残垣断壁、黄土漫漫;火焰山的千沟万壑、百里绵延;葡萄沟的浓荫如盖、果实粒粒;坎儿井的地下暗渠、天山引水。仅仅是我们所到的几个石窟中的壁画、雕塑足以令我们感慨万千了,那安祥的菩萨们嘴角的笑颜啊!那凌空的飞天们飘舞的绸带啊!那弹奏的乐伎们灵巧的指尖啊!尤其令人痴迷。我想,简要谈谈在丝绸之路上看到的石窟壁画、雕塑上的古代乐舞吧。
关键词:石窟;雕塑;壁画;乐舞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季羡林
一、龟兹乐舞
今天的中国地图,已找不到龟兹这个地名了。乌鲁木齐市的南部,库车,拜城,新河一带即是汉唐时期的龟兹故国。绚丽多姿的龟兹乐舞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匿了,只留下壁画中永远定格的舞姿让人们恣意浮想,这就是拜城县内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是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有上万平方米精美绝伦的壁画,经历了从3世纪到9世纪六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爬上天梯,走进135窟,虽遭到严重破坏,但请到后室向上看吧,绘在窟顶的壁画保留下来了,这是些乐舞伎,袒着上身,下着裙。头后的佛光和皮肤裸露处已变为黑色,那是矿物颜料发生氧化的原因,然而即使不见眉目,仍能想象她们闲适的容颜,她们或弹琵琶、或吹横笛、或起舞。双臂一扬一垂,有托掌、立掌、弹指、捍指等多种手势,也有执长巾、花盘、击鼓作舞的。有书上说“男戴宝冠,女戴花蔓”,我不知道佛国世界中伎乐是否有性别之分,如果没有,那这些伎乐菩萨们也无所谓男女了,此是别话。他们上身不完全直立也不非常弯曲,微微倾着身子,下肢踏步,掖脚或跨腿,彩帛、璎珞、臂钏是最常见的装饰。这些挺秀丰腴、神情温婉的伎乐菩萨腰肢柔曼,书上说的“三道弯”就应该指的是颈弯、腰弯、膝弯的她们吧。
在13窟,有一幅《度善爱乾达婆王画》,已露出大面积黄土的壁画斑斑驳驳,依稀辨出那稍矮,戴花蔓,棕色皮肤的是乐神善爱,眼神里或许带着虔诚吧!而那稍高,戴三珠冠白色皮肤的就是释迦牟尼了,神情带着宽容的睿智,微微俯身向着善爱,两手作说法的手势又像是舞蹈的手势又像在弹奏着什么。传说中乐神善爱自恃技艺超群,不敬佛法,于是佛化作乐神来到天宫,与之试比技艺,后善爱自愧弗如,遂诚心礼佛。以这起佛传故事为题材而作的壁画不止这一幅,很多窟都有,只是人物的造型或穿戴有差异罢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赞誉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从今天看来这是一点都没错的,维吾尔族舞中高举双臂、缓步徐移的起舞动作不正体现了古代踏步直立倾身、举臂翻腕托掌的龟兹舞姿的遗韵吗?
补充说明两点,着联珠纹锦袍,头发垂项,是龟兹人的特点;用菱形格画式讲述故事是龟兹艺术的代表性模式。因此,克孜尔石窟不仅反映了建窟初年到极盛时期龟兹信奉小乘佛教“唯礼释迦”观念的乐舞形象,而且是一个浩瀚的佛传故事的海洋。
新疆的第二个石窟是火焰山下的柏孜克里克石窟这个被遗弃的“美丽的有装饰的地方”(维吾尔语意)。因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盗窃这里的壁画已所剩无几,只留下墙角边的小块裙裾,肥圆大脚及上面的少量珠饰让人们遗憾了,更别提彩色的泥塑菩萨了,早已佛去窟空。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而至,却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的心情离开了。
二、伎乐乐舞
说到伎乐乐舞就不能不说敦煌莫高窟,这座约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就开始建造的石窟,是古代乐舞壁画最多的石窟群,亦完好的保存了隋唐至清的多尊彩绘泥雕、泥塑佛陀、菩萨、弟子、力士、天王像,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1000多年的历史,虽遭到破坏和盗窃,往日的辉宏、壮美仍透露其中。
我记得走进第一个窟室时,当我注视到她时,我的心徒然变得卑微而虔诚了,而她呢,她的身姿和眼神呢,根本不受到她泥塑身体的束缚。这尊白色皮肤、华衣彩塑、一脚盘腿、一脚下垂、一臂扶腿、一臂半举、头微微倾侧的菩萨,她斜倪着你,眼睛里只有宽容、劝导和慈爱。试想,千百年前来此修行的僧侣们经长途跋涉至此心中佛门圣地,看到迎接他的这眼神时,他能不跪拜吗?现在,我可以理性的思考分析,写出这段文字,而当时,除了卑微虔诚四字却再无其他来形容我的心境。对面应是普贤和文殊两位菩萨,她们的后面偏向中心的是迦叶、阿难两位弟子,再后面正中心坐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了。窟内的墙壁绘大量壁画,窟顶则绘满千佛。就好比基督教堂“直、尖、高”的建筑特征能给基督教徒以崇高、神秘的感觉一样,石窟寺也紧紧抓住僧侣的心理,以“暗、繁、精”来营造虔诚、神秘的氛围。
再说到石窟内的壁画,壁画中的伎乐乐舞形象大体可分为天宫伎乐、力士伎乐、飞天伎乐三类。力士伎乐并不多,天宫伎乐也只是世俗富贵生活的翻版另添衬托气氛的飘舞的绸带,而飞天伎乐呢,不仅描绘量大,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凌空的舞姿尤其独具特色。因此,我的叙述以飞天伎乐为主。
“有龛皆是佛,无处不飞天”,一说到莫高窟,人们就会想到飞天,她们实在可以成为莫高窟的“形象代言人”,那飞天到底是谁呢?原来飞天是两个神“乾达婆”与“紧那罗”的合称,乾达婆意为天歌神,因周身散发香气,又被称为香音神;紧那罗意为天乐神。他们同为佛国世界中的小神,他们要做的事就是为佛陀、菩萨等众神献花、布香、礼赞、奏乐和歌舞,就像现在的文联主席一样,却取了一个比文联主席好听的多的名字:“飞天伎乐”,并且以其艺术及历史价值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中最璀璨夺目的奇葩。
北朝早期的飞天,一般面相圆体态粗壮,上身和下肢均向上,身体呈“U”字形,高鼻宽肩具西域人特点,形象朴拙,身上的绸带也似乎飞舞的困难,周身也没有太多的装饰。发展到后来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服饰变为褒衣博带或大袖长袍的汉式飞天,脸型清秀、身体修长起来,舞带飘扬、流云飞花更为他们增添了动感。在佛教艺术中看到飞天们都“入乡随俗”了,又不禁遥想当年汉代的“文武之治”中要求汉人“胡服骑射”,现实生活中我们学到了实用的东西,而艺术呢,则繁缛的发展着,各得其所也是文化融合的魅力所在。北朝飞天虽不如唐代飞天那么轻盈飘逸、凌空飞舞,但具舞人的神韵,再现了北朝舞人的身影。飞天至隋代,生动活泼、轻捷流动的艺术特色被展现出来了,身姿日臻灵活,已打破“U”字形的单一格局,飘动的舞带更具翻卷的姿态,花草流云也繁复的多。全氧化成黑色的飞天,手作各种样子,裸露上身,下着白色长裙,双腿一曲一直,成行排队在空中飞翔。以石青石绿为主调的舞带至今依然鲜艳,大红或白的底衬托着她们,令她们独具魅力。
三、总结
“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舞腰轻转瑞云间”、“袅袅腰疑折”是唐代诗人们对飞天的赞美吗?仅仅如此,是肯定不够的,飞天发展至唐代,即达到了她们在这个艺术门类中至极的美。朵朵成团结絮的流云簇拥着每个飞天,飞花各处皆是,面型圆润丰满,即使是黑色也能感受到她们那细腻的肌肤;体态婀娜多姿,即使手中空无一物也能知其委委心思;气韵奔放飘逸,即使窄窄的栏楣也飞得自然灵动;意境飘渺空灵,即使闭了双目也仍在你脑海中回旋。凌空飞舞的飞天,或悬腾浮游,或冉冉上升,或徐徐降落,或横空飞驰,或向下俯冲……花盘、莲蕾、璎珞、长带、鲜花、长笛、排萧、箜篌、阮咸、琵琶全成了她们手中的道具,哪怕是那空手的飞天,也栩栩栩如生。莫高窟上最大的飞天两米多长,最小的飞天仅仅只有5厘米。我觉得这些飞天的绝妙之处,全在于匠师们画出了感觉,也就是画得传神。能工巧匠们给她们以飘拂的长带、飞荡的衣裙、流动的彩云、风卷的花朵,这都源于最重要的一点:即他们对于佛法的虔诚和对佛国世界的美好的向往之心,同时,这样的心境也促使着他们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宋代以后,借助飘带起舞的飞天少了,造型也变得比较笨重,装饰性特点强了,缺少了飞天所特有的那种飞动之美。
飞天不是真实的艺术形象,但却是古代舞蹈艺术美的升华和人体艺术魅力的生动展示。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基金】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体育广告中的美学运用研究”[项目编号:12YJ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洛阳市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编.洛阳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李立红.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闽江学院学报,2008(4)
[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马朝龙.龙门石窟的彩绘装饰.文博,2009(6)
[5]刘华东.浅谈龙门石窟塑像的审美特点.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