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野趣

2012-04-29 00:00:00李向平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2年1期

我与晓军是中学同窗、知心文友。晓军为人处世稳重沉实而不失君子风骨,其读书作画则潇洒疏落。生活的磨砺,阅历的丰富,加之对名山大川的游历,使他具有不好奇、不从俗的心性。“何因时尚,何为浮名”,这枚他自制而深深喜爱的印章,可谓其人生追求的精神写照。作为画家,晓军懂得,对于天地宇宙的真美的感悟与表现,当得之于往古来今中华文化精神的熏染,当超越当下熙熙攘攘的俗世人间,当得之于那颗一任自然、超出神明的心。

白晓军(1959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桂林中国画院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政协副主席。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首届全国画院展·中国画展览等一系列全国性美术大展及各种国际美术作品大展。曾在韩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六册。

作品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桂林市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政要,被北京天安门、中南海、宁夏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读晓军山水画,仿佛那可触可抚的,是一颗创造文化而不受现实局制的文化心灵。艺术上的“外师造化”及其“丘壑内营”,伴随着文化精神上的“灵根自植”,互为其用,故而其山水画独领风骚,自成一家,为世人喜爱,受艺术界好评。古中国文人画淡、简、雅、拙的精神风范,晓军的画当有所继承光大,然在古人理法与情趣之外,晓军山水画的意境中,更有体验、审视甚至超越现代社会的文化心理沉积,呈现出雄浑豪放而流动清旷,沉厚苍茫而又清润秀美的美学精神。所以,晓军的山水画,不仅仅在写山水林木之自然灵性,而是在抒发画家本己的活泼心意。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处处是精神,是心灵。

虽然是秀美清丽的桂林山水养育了这位画家,使他心怀中洋溢着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但认真读晓军的画就可发觉,他直接以漓江山水入画的作品并不多见。他笔下的景色,似乎在包孕着桂林山水之秀奇美丽的同时,更多更古厚的是他对中国南方山野之灵性的表现。桂林山水美则美矣,憾之太过秀巧,不足当以雄浑苍厚之精神,如直接以桂林的秀山清水为题材。恐难以形成晓军山水画当下的艺术风貌。所以,晓军大多是致力于南方山乡山寨、野山野木的点化与渲染,平中求奇,雅中求野。晓军自己戏称为“中国画中的野文化”,诚哉斯言!

荒山乱石,风柳残月,一汪野水,数株古木,苍厚的云雾,即隐即显的山骨,以及暮归的牛群,出没于山野中的羊肠小径和悠然可见南山的居家……无不表现出晓军山水画的野味野趣。貌似奇古出尘,不食人间烟火,却又浸润人间情怀之美好;看似平淡无奇,不巧不异,却又能见其不平,呈其奇峻,直现生命的真谛:时有春雨冬雪夏日秋月,却又是万古长空,无人我,无中西,无古今,亦无晓军自己。此当王国维所言之“无我之境”矣!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整个世界原本太朴混沌,浑浑无象,既无自然之文,亦无人为之文,而以无为本,以有为无之成。此乃天道人文之本质。举中国文化中历来有成就建树者,无不悟透此理,无不了达此境。晓军山水画,有其雄浑苍茫沉厚之风,亦当得益于对中国文化这一真意义的体悟。

作为晓军的挚友,我知道他会成功的。然我更期待他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因为这不但对于他自己,而且对中国文化的重建,都应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关于他丰满的艺术成就,就用不着在此唠叨了。他多次举行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国内外一系列画展,作品多为各报刊出版发表,多为国家及国际友人收藏……而眼前这些画,则是他超越自我的一个新起点

(责编 李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