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时,我们班迎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他姓陈,爱好诗词歌赋,精通历史典故。每当陈老师抑扬顿挫地吟诵名篇佳作,生动有趣地讲述那一个个藏在诗歌里的故事时,我们总会羡慕不已,恨不得一下便把陈老师的本领全学会。后来,我们每天都在陈老师的熏陶下学习一首古诗词。
这是一节令人难忘的早读课,大家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期待着陈老师走进教室,猜想着今天老师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偶然间,我瞥见还有一个座位冷冷清清地空着,寂寞地等待他的主人——号称“迟到大王”的秦朗同学。
那天,我们学习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菩萨蛮》。陈老师先告诉我们,这首词描写了一位贵妇人懒起梳妆打扮的情景,然后便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朗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我们正摇头晃脑读得入神,一阵沉重而缓慢的敲门声挤进了我们的耳朵里。开门一看,嗬嗬,果然是他!
门外的他,面红耳赤,气喘吁吁,一副衣冠不整的样子——右脚上的鞋带松松垮垮地拖在鞋子的两边,红领巾变成了俏皮的围兜儿,微微翘起的头发泄露了他没有梳头的秘密,嘴角边还粘着两粒残留的稀饭。更滑稽可笑的是,他外套的第二个纽扣竟然扣到了第一个纽扣洞里。
喘了几口粗气后的他,似乎没有缓过来,又过了一会儿,才听见他含糊不清地喊道:“报……告……”
我们都在猜想陈老师会怎么“收拾”他。一个能让人心底发寒的眼神?一顿劈头盖脸的痛批?几句让人恨不得钻到地下的揶揄?或者干脆是无奈地摇摇头,然后一声“哀莫大于心死”的叹息?
可是,我们都错了!老师的高明之处当然也就在这里。每次都按常规出牌,那可不是咱们陈老师的风格。你瞧,陈老师先是面无表情地望望教室外还在深呼吸的秦朗,然后突然神秘地笑了。只见他一边指着秦朗,一边问我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诗句来形容一下咱们的秦朗同学——”
起初,我们都疑惑地张大嘴巴,莫名其妙地望着陈老师。不过,很快我们就反应了过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喊道:“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说完,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而秦朗呢?他显然不知我们在说什么,懵懵懂懂地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走向了座位。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我们都已是六年级的孩子了,但每当看见他,(匹诺曹好奇地插嘴:“他”是秦朗?)记忆的长河总会腾起这朵五彩的浪花。嗬嗬,迟到也可以这么诗情画意!
(211802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小学六〈2〉班)
(指导老师 陈超)
陈老师点评:素材的选择往往决定一篇习作的优秀与否。迟到现象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显然是常见的,但本文中所叙述的“迟到事件”则显得与众不同,跳出了一般的“迟到模式”,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因而对读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