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课程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普通音乐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审美;兴趣;体验;能力
美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对美的追求一直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肯定了音乐对人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现在,音乐已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和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学实践要求,我认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把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在制订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最后的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中。
一、树立科学的审美教育理念,制订音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淡化音乐知识的教学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启迪、激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之前在教学二声部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一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制订为:1.练习以和谐、均衡的声音,学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体会和声的效果和表现力;2.通过歌曲教学体会母子亲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对于没有经过合唱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二声部歌曲的演唱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解决学生演唱歌曲的音准、音色和和声效果上。整节课勉强唱会了歌曲,但学生和我都筋疲力尽,对歌曲表现也感到索然无味,不仅没达到体会母子亲情那种美,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目标,还加深了学生唱二声部歌曲的畏难心理。课后我反思教学,发现自己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陷入了学唱歌曲的拘囿中。现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同样是《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曲的教学,我首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做了调整:1.学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体会母子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2.通过学生练唱歌曲二声部,让学生感受并喜爱和声的和谐美。在教学时让学生多听范唱,充分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后再学唱,学生在体验和妈妈的深切感情中学唱得更加投入、更加感人。在练唱二声部时把高低声部喻为自己和妈妈,引导学生和谐、融洽的美的音色,学唱的效果远远好过干巴巴的练唱。所以,音乐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教育与知识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在兴趣引导下,把音乐课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
美国近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在兴趣引导下才能更专注地学习,更能体会音乐中的美感,所以我在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时都把“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安排恰当与否的标准。
记得在一次《彼得与狼》的欣赏课上,我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和录音同步的形式,先设置欣赏课的审美情境,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听故事、设疑提问的手段分段欣赏,在学生能分辨出彼得、爷爷、小鸟、小猫、小鸭、猎人和大灰狼的主题音乐,听懂音乐,认识了解各种西洋乐器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会讲这个故事,并选择自己想扮演的各个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欣赏课中学生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表演、创造的兴趣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的评价重在审美能力的提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会唱几首歌、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成绩的高低,这是个很大的误区。真正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学过程本身比教学结果更为愉快和轻松。音乐课上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和音乐感觉是参差不齐的,更有“五音不全”者,但老师并不能因为他歌唱得不好或音乐技能不好就评价他音乐成绩不好。我在上一节听赏课《渔舟唱晚》时,一个平时歌唱音准不好的学生却在听赏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渔船披着霞光的美丽画面,另一个节奏感不好的学生还用画笔把这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勾画出来。这样的学生老师能因为他们音准、节奏不好就评价他们音乐成绩不好吗?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让学生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过分地苛求某几位学生的声音不够优美或者节奏不够准确。我们要真诚地引导学生步入音乐美的世界。我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更加科学,所有音乐教师将会以开展学生思维的源泉为本,让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真正得以体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责任编辑 王凌燕